提起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不少港人都會有很多疑問。一個疑問也許是:「博雅教育是甚麼?」對博雅教育略知一二的又會問:「香港有實行博雅教育的大學嗎?」知道香港有推行博雅教育的大學的人亦會問:「香港的三大都不是實行博雅教育的大學吧?」。
其實,博雅教育在外國(尤其在美國)可謂大行其道,據 Forbes 最新公布的美國大學排名榜,全美頭十的大學當中,除了哈佛和麻省理工這些香港人熟悉的研究型大學之外,當中有四所是實行博雅教育的大學。
由8月起,我將到美國的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任教。有見於此,就讓我在《免費早餐》這裏賣一個免費的植入式廣告:維克森林大學位於美國北卡羅連納州,這間私立並實行博雅教育的大學的歷史可算悠久(成立於1843年),名聲也不俗(在 Forbes 的排名榜上排名61),跟不少博雅大學同樣實行小班教學之餘,教授們亦跟鄰近的北卡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和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在研究上有不少聯繫,可謂教研並重。
回到上述港人對博雅教育的疑問:博雅教育到底是甚麼?本地號稱實行博雅教育的大學的前校長會說博雅教育在執行上有四個「I」:互動(interaction)、課內活動(intra-curricular activities)、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和國際視野(international exposure)。該校長說的當然沒錯。不過,我還是覺得新僱主的「來佬」高層對博雅教育所給的解釋更為貼地。
有形與無形
早前新僱主的高層來港度假,順道與我一聚,閒談間我問他會怎麼來定義博雅教育,這位父母均是低下階層的新移民這樣跟我說:「我認為技術分兩種,有形的和無形的。我的父親是地盤工人,他從來認識和認同的都是些有形的技術,即如何建屋,如何醫人,如何補牙等,所以他從來都想我當一個建築師、醫生或牙醫。對於我為甚麼會在一所實行博雅教育的大學任教,到現在他還是一頭霧水。不過,當我問他會怎樣選擇醫生或牙醫時,他會說除了醫術之外,他亦會選擇一些可以跟他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的醫生。而我們的學生平均的無形技術要比其他研究型大學的學生要好一點。」
不是說入讀如哈佛等的傳統研究型大學便不能學到如跟人「吹水」這樣的無形技術,不過,實行博雅教育的大學所注重的小班教學和跨學科培訓等四個「I」的確有助學生建立「吹水」及其他各種各樣的無形技術。
既然博雅教育咁好,為何香港的博雅教育似乎不甚成功?是因為我們過分注重如醫生、律師或金融般的有形技術專才?又或是因為我們和主要貿易市場內的客戶及其有錢人都不再重視跟對方暢談古今中外的能力?抑或只是香港現在推行博雅教育的工作做得不好?我沒有答案,更不敢妄下結論。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轉載。
(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