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會保佑祈願者嗎?

如果你相信一切由心做的話,妖魔鬼怪只不過是心魔、幻境,那唸句「般若波羅蜜」,提醒自己以智慧克服心魔,說不定真的可能降魔呢。
港產鬼怪電影裏時有驅鬼人口唸「般若(音波野)波羅密」作驅魔的咒語,其實這不是一個降魔的咒,而是一個梵文佛經名詞的繙譯,意思是以智慧達到修行的終極目標,解脫。佛教的修行基礎是修心,尋回真實(本來面目),人人皆能成佛,並未有一個全能的神幫助信徒扭轉乾坤。
 

佛教本土化 信眾多寄託

 
和其他宗教一樣,很多信眾向佛和菩薩祈願,希望菩薩能夠回應他們的願望(菩薩是還未成佛的覺者)。一些佛經裏面亦有很多有關超自然的能力(神通)、境界和事迹的描述,例如《佛說阿彌陀經》說及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點近似人類祈願的理想國度(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可能是中國人最常聽到的菩薩,很多非佛教徒在危急時也可能會呼喊他們的名字)。
 
其實,這都是釋迦牟尼佛為了因應我們的慣性思維而設計的一些介入點(佛教所謂的「方便」),人總是希望有一個可以依賴、聽自己祈願的超自然體,神、祖先、山嶽、動物都可以成為崇拜物件。佛教傳到中國後,自魏晉南北朝(西元220-589年)就開始本土化,混入中國儒家、道家和民間神話風俗元素,現時我們超渡(滅罪、消災、積福)和追思去世的親人的佛教儀式,是建基於南北朝時梁武帝的制定(梁皇寶懺),這是糅合儒家孝親思想和道教儀式的漢傳佛教儀軌。

 

以智慧克服心魔 離苦得樂

 
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是離苦得樂。拜佛是尊重佛作為我們導師,報答佛恩,亦有借境調心之意,增加信心,不是求神庇佑。正信的佛教徒相信因果,修行累積善緣,佛教不迷信,但可以接受一些儀軌,感應(宗教經驗)、寓言、隨緣說法,作為「方便」。是謂「佛說菩提心(求道心)是因,慈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於究竟(終極開悟)」《大日經》。
 
現在無論是研究佛學(哲學)還是學佛(宗教信仰)的人,都是希望透過修心,從世間的煩惱解放出來,接觸佛教思想的媒介已經很多元化和趕潮流。由進念藝術團體演出,有一行禪師、衍空法師、僧徹法師參與創作的多媒體舞台劇《華嚴經》(漢傳佛教華嚴宗的開宗經典),標榜經中治心名句「心如工畫匠,能畫諸世間」,就頗受歡迎,已重演過多次了。如果你相信一切由心做的話,妖魔鬼怪只不過是心魔、幻境,那唸句「般若波羅蜜」,提醒自己以智慧克服心魔,說不定真的可能降魔呢。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圖片:亞新社)

馮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