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01:23:3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對本港的啟示

有朋友向我介紹說,你一定要在伍校長退休前去他服務的學校參觀。伍校長服務的學校是一所為智障學童設立的特殊學校,位於天水圍區。雖然我在小學教育界服務多年,也曾與特殊教育界別的同工有多方面在議會服務及諮詢工作上的合作,對特殊教育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親身參觀學校的次數也不很多,加上與伍校長認識多年,能在他退休前見見面,在職場了解他的工作,也談談退休後的動向,有一定的吸引力,便去了一趟。
有朋友向我介紹說,你一定要在伍校長退休前去他服務的學校參觀。伍校長服務的學校是一所為智障學童設立的特殊學校,位於天水圍區。
 
雖然我在小學教育界服務多年,也曾與特殊教育界別的同工有多方面在議會服務及諮詢工作上的合作,對特殊教育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親身參觀學校的次數也不很多,加上與伍校長認識多年,能在他退休前見見面,在職場了解他的工作,也談談退休後的動向,有一定的吸引力,便去了一趟。
 

表面上是學校 實際內有乾坤 

 
參觀學校的過程差不多有一個上午,邊走邊談,十分寫意,回想起來,那不像一所學校,倒似是一個水耕農場及養魚場。原來伍校長在那裏經營多年,把學校的每一個角落用盡了,他在校內建立了一個生物鏈系統,大致是這樣:首先是有養淡水魚的水池及水缸、過濾器、供氧系統、沉澱池等,魚的排泄物沉澱後收集成養分,供應不同品種的水耕蔬菜,蔬菜養殖的地方會有流動的、有養分的水培植適應當時天氣的蔬菜,而蔬菜在收成後又會切碎,成為淡水魚的食糧,伍校長及其助手每天的重要工作是監察這個循環系統的運作,尤其是水質,據他說,水的清潔及酸鹼度是重要的,含菌量高、酸度不適宜魚類或蔬菜生長,便會出事。
 
學校儼如一個大型養殖場和農場,讓學生有機會動手做事。(網上圖片)
學校儼如一個大型養殖場和農場,讓學生有機會動手做事。(網上圖片)
 
一個管理一所特殊學校的校長,為什麼要同時經營一個養魚及水耕農場呢?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我的朋友極力推薦我來參觀這所學校。透過交談,我對伍校長的想法有深入了解。
 

讓智障人士有機會貢獻社會

 
首先,這所智障學童的學校原來是一個生產基地,只要控制及管理得宜,整個系統建立後,基本上自給自足,飼料及肥料不假外求,更有美味的魚類及蔬菜可以供應飯堂,甚至供街坊認購,學童也有勞動及學習的地方。
 
其次,這所智障學校也是一個研究基地,魚類生長及蔬菜生長過程,學童每天都可觀察,也是一個生命教育的基地,甚至可以接待參觀人士,讓學校的師生、家長可以與社會各界人士接觸,增強互動及了解。這真是一個生活與教育接軌的場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與伍校長詳談一番之後,我更是眼界大開,他向我解說:「智障人士也希望可以貢獻社會,而他們也有一定的勞動力,亦期望在工作上得到滿足,養殖業其實對他們是適宜的,養魚及耕作需要人力,但技術要求也不太高,能看見自己的辛勞、血汗換取食物的生產,內心的滿足不言而喻,香港是缺乏這種職場讓他們發展,在餐廳及小食店工作似乎對他們不太適宜,因為很多時要有大量與人溝通的需要,這並非他們的強項。低技術工廠內的刻板工作,對他們智力刺激有限,不能與擁有生命成長、魚穫收成滿目的喜悅的產業媲美。」
 
聽了他的一番話,英雄所見略同之心悠然而生,我個人一向不太喜歡香港只走服務性行業,金融、旅遊等太倚賴別人消費意欲的增長模式。我始終覺得應走較多元的產業性,具備生產力,有製成品的行業,平衡及滿足不同青少年的潛能。
 
最後,與伍校長談及他退休後的動向。他說他計劃去台灣台東經營一所農場,把他在本港特殊學校的實踐具體發展成一種產業,為當地的智障人士的職業出路盡一分力。
 

香港在這條路上應如何走下去?

聽後我有一些感慨,其實香港不缺地,也不缺養魚及水耕的技術,我們也有不同能力的人需要不同的出路。最近教育局大力推動中學處理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問題,方向十分正確,我們的青少年若升學,應如何選擇學校科系,影響深遠。若就業,怎樣做事前的準備,無論心理上、技能上,也應在師長輔導下及早探索,若能立定志向,這同時也是一種學習的推動力。
 
同時,政府也應該在產業多元化上做多些前期工作,只強調商校合作是不足夠的,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的未來,及他們可以作出那些貢獻,享受怎樣的生活,也要早着先鞭。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