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利民上世紀預言:歐元將加劇歐洲分裂

雖然英國並未加入歐元區,但佛利民曾經指出,歐元的實驗勢必將為歐洲的分裂埋下隱患。
編按:英國退歐成真,勢必對全球政局和經濟形勢影響深刻。雖然英國並未加入歐元區,但佛利民曾經指出,歐元的實驗勢必將為歐洲的分裂埋下隱患。
 
佛利民(Milton Friedman,1912—2006):著名經濟學家、貨幣學派創始人。
 
統一貨幣在某些情況下是一種絕佳的貨幣安排,其他情況下則不是。好壞與否基本取決於在統一貨幣下,能否有一種調整機制,來吸收不同經濟體受到的經濟衝擊和失衡。浮動匯率體系是一種強大的調整機制,能夠應對影響不同經濟體的衝擊。除非替代的調整機制足夠強大,否則只憑更低的交易成本和外部約束的優點並不足以擯棄浮動匯率體系。
 
美國是一個適合統一貨幣的例子。美國雖然由50個州組成,但國民基本上說同一種語言,收看同樣的電視節目,欣賞同樣的電影,能夠自由在國內從一地遷徙到另一地;貨物和資本能自由從一州流動到另一個州;工資和物價相對靈活;美國的聯邦政府徵集稅收,支出幾乎為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兩倍。雖然州與州之間的財稅政策各不相同,但是與統一的聯邦政策相比,州之間的差別是次要的。
 
意想不到的經濟衝擊可能對美國的一些州產生極大的影響,比如1970年代中東的石油禁令,為德克薩斯州帶來了更多的勞動力需求和繁榮,卻為一些進口石油的中西部工業州帶來了失業和蕭條。然而,隨着人口和貨物的流動,隨着資本從全國到各州再到本地政府的流動,隨着物價和工資的調整,經濟衝擊對各州造成的不同影響很快就能緩解。
 
相比之下,歐洲的統一市場不適合統一貨幣。歐洲由不同的國家組成,不同國家說着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習俗,相對於統一市場和「歐洲」的概念,國民對於本國有更高的忠誠度和依賴性。儘管有自由貿易區,但是歐洲的貨物和資本的流動並沒有美國自由。
 
歐盟委員會總部在布魯塞爾,其支出只佔各成員國的極小一部分,但他們構成了重要的政治實體,而非歐盟的官僚體系。此外,歐洲對於產業和就業的監管遠比美國嚴格,而且各國之間的監管差異遠大於美國各州之間的差異。結果就導致歐洲的工資和物價更為固化,勞動力更加缺少流動性。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浮動匯率制度提供了一種極為有用的調節機制。
 
如果一個國家遭到負面經濟衝擊,比如說,工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只需要調整匯率一種價格就能抵消衝擊的影響,而不用調整無數行業的工資水平,也不用調整勞動力的流動。在應對德國統一帶來的經濟衝擊時,法國推行「強勢法郎政策」(franc fort)困難重重就證明了通過政治決心不使用匯率調整機制付出的代價會有多大。英國在放棄歐洲匯率機制,讓英鎊重新浮動的幾年後經濟出現增長,也證明了匯率作為一種調整機制是多麼的有用。

 

金本位體系 不值得仿效

 
「歐元」支持者經常引用1879年1914年的金本位體系來證明統一貨幣的好處。但是金本位也有代價。在1879年到1896年間,物價在持續下跌,在1890年代尤其嚴重。金本位能夠維繫,只因為當時的政府規模很小(當年政府支出僅佔國民收入的10%,而不是今天的超過50%)、物價和工資非常靈活、公眾願意忍受產出與就業的巨大波動,或者說無法調節這種波動。摘掉玫瑰色眼鏡,那個時代或系統其實並不值得仿效。
 
回到今天,比起歐盟整體,歐盟的一部分國家,也許是德國、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奧地利,它們之間的聯繫更為緊密,更符合一個統一貨幣的環境。其實這些國家​​目前已經有了一個類似於統一貨幣的機制。奧地利和比荷盧三國基本上把本國貨幣和德國馬克固定匯率。儘管它們依然保留着各自的中央銀行,隨時可以切斷匯率之間的固定聯繫。任何國家,只要更有決心希望與德國馬克建立固定匯率,都可以自己做到這一點,只要用聯繫匯率制度取代各自的央行就行,歐盟區之外的一些國家已經這樣做了(比如愛沙尼亞)。
 
歐元的推進是出於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目的是把德國和法國綁在一起,避免未來的歐洲大戰,並為建立歐洲聯邦合眾國打下基礎。但是我相信歐元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統一的歐元將把本能通過匯率機制輕易調節的、分散的經濟衝擊,演變成政治上的分歧,從而加劇政治上的緊張態勢。政治一體化能夠為貨幣一體化鋪平道路,但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下推動貨幣一體化,將障礙政治統一。
 
1997年8月28日
 
原刊於「人文經濟學會」網站(來源於 Project Syndicate,沈路翻譯),本社獲授權轉載,文句曾經編輯修改。
 
(封面圖片:Wikicommons)

人文經濟學會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