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2:09:2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貧富懸殊令港人彼此間愈走愈遠

記得回歸初期,施政者不斷強調雙城記(新加坡與香港),三城論(新加坡、上海與香港),經常把新加坡、上海與香港作出比較,當時的數據分析顯示,我們的整體競爭力比今天為高,今天,我們怎麼了?
6月7日傳媒報導港大醫學院一個追蹤研究,略謂家庭的社經地位影響幼兒發展,在 K3 至小三間便可以出現明顯差距,在中數成績及身體機能、社交及情緒管理、認知表達及溝通等,都會出現兩成至三成的距離。有醫生指出:根據過去不少臨床觀察,貧窮家庭學童智力發展,普遍未能透過本港教育追上經濟條件較佳的學童,是次研究為此提供有力證據。
 

認真處理起跑綫

 
看了這則報導,我十分吃驚,我常常覺得零至三歲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要,而本港大部份父母未能掌握正確育嬰知識,甚至把應盡責任寄托家傭身上,對下一代發展影響至巨。而今天這個追蹤研究顯示,在 K3 至小三的短短三、四年間,幼兒發展與父母社經地位,相關性如此高,突顯本港教育體制未能充份發揮應有效能,這又令我們這群五、六十年代在香港長大,目睹教育真的能令社會流動性加強的一群,搖頭不已。
 
這樣看來,父母擔心兒女輸在起跑綫的憂慮,極其真確,應該認真處理。我認為以下幾則報導,政府應該專案研究。
 
(一) 六月十三日傳媒報導,有一個智庫以香港、上海、新加坡三個城市居民為訪問對象,得出六成六香港受訪者認為香港不是小孩子成長的理想地方,而上海及新加坡的受訪者分別有一成六及一成三認為當地不是小孩子成長的理想地方。研究又顯示,有七成香港人認為香港較起初定居時變得更差。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受訪者認為當地變得更好,而上海的受訪者普遍覺得變化不大。
 
(二) 同日另一傳媒報導:政府對支援發展較遲緩的兒童所提供的名額不足,令很多有需要的幼兒錯過六歲前獲得訓練的黃金期。報導指衛生署的及早識別及社署的及早介入淪為口號,三周輪候時間的承諾延至一年以上,加上鉛水事件若令受影響的孩童有所增加,會令事情更加惡化。
 
(三) 分區幼兒活動中心的設立遙遙無期:政府十五年免費教育報告書發表前,曾有幼兒界同工往南韓考察,回來報告建議政府應針對本港幼稚園/幼兒院活動場地不足,分區建立幼兒活動中心,內含康樂設施,提供文娛活動場所,專供幼稚園/幼兒院孩童使用,加強體育、閱讀、遊戲活動的空間,並有專業人士協助教師及家長善用設施,但迄今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我知道本港適用地方缺乏,但跨部門應設立相應架構,推動建設這影響下一代成長的重要設施。
 
說到這裏,或許大家都深深覺得:我們的孩童,我們的下一代正正已輸在起跑綫吧。我們要輪候的不只是公屋、診症室,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未來棟樑也在輪候復康診斷與治療,甚至是康樂設施,親子活動的場所呢,港大研究顯示三年可以相差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我們還可以等候?
 

短期建議:

 
(一) 衛生署、社署、教育局等部門,立即成立跨部門組織,研究及設定幼兒成長的基礎線。營養、活動、醫療、教育等支援若在基礎線下,應立即補足,這需要立法及財政上的支持。
 
(二) 優質教育基金或關愛基金應撥出專項撥款,支援弱勢學校的學童在日常學習活動及多元訓練上,送到一定的要求,補足家庭支援的不足。
 
(三) 在財政承擔上增強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兒的支援,及早識別及介入的 服務承諾要得到實踐。
 
長遠來說,制定法律及政策,縮短貧富差距對幼兒成長的影響,同時要研究市民對兒童成長應有的理想條件的各項元素,納入公共政策及施政理念之中。
 
記得回歸初期,施政者不斷強調雙城記(新加坡與香港),三城論(新加坡、上海與香港),經常把新加坡、上海與香港作出比較,當時的數據分析顯示,我們的整體競爭力比今天為高,今天,我們怎麼了?
 
(封面圖片:Pixabay)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