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3:07:3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培育同理心

家長不能夠用強硬的方法來迫令他們學習,這只會讓他們更加抗拒,造成反效果,同時需要因應子女進度而調節,避免太過急進地刺探別人心理,而產生不良影響。
在嬰幼兒在成長的時期,由於還未成熟,家長及他身邊的人無微不至的照顧,都會滿足了他們大部份的要求,他們的本性應該是自我中心的。隨着幼兒學習成長,在生活上學習到更多的經驗,開始了解自己世界以外的人和事,明白到除了從自己個人的角度看事物,還應該有其他人和事物。
 

發展同理心

 
當人類不斷成長時,開始發展了自己的思想,需要漸漸學習顧及他人的感受,學習多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接納和自己不同的生活立場;若情況許可下,對有困難的人伸出援手,提供協助,這就是成年人世界所說的同理心。
 
如能在兒童時期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對於他們在往後的整個人生有很重要的影響。可惜,現今的科技真是日新月異,使人類生活得愈來愈方便,近年的智能手機透過網絡,使我們有更容易享有個人化的生活空間,需要考慮別人需要的可能性減少了,但在資訊愈發達的地方,同理心的要求就愈高!
 
訓練同理心最重要的是令兒童能夠有足充的機會去接觸到人。現在的家庭規模較細,兄弟姐妹人數偏小,主要成年人照顧他們;從前的鄰舍關係有近似兄姐妹的接觸,但現今居住環境較多關門閉戶,他們在日常生活接觸到其他人的機會不多。
 
似乎兒童可以透過學校生活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但學校生活只是他們三歲開始才有,而當他們成為學生,亦只一星期中的五天,而每天只是三分一的時間;事實上,他們與其他人的互動機會仍是不足!
 
所以家長需要自行製造群體,讓他們可以增加和別人一起相處的機會,才能讓他們日後成長有足夠的同理心,應付未來人際相處的社會需要,而最首選就是「近鄰」,不是遠親或同學。
 

利用環境教導

 
家長應該讓他們刻意在年幼的時候,增強與鄰居接觸的機會,例如和鄰居揮手、點頭;大家可以自己回想童年時間或從電影中得知,鄰居的交往是透過日常接觸而強化,若能引導子女嘗試邀請鄰居的子女到家中作為朋友式的探訪。 
 
再者,家長可以利用不同的環境讓他們接觸不同的人,例如參加社區中心的活動,接觸不同年齡的孩子,也可以探訪老人院,接觸一下老人家。出外參觀時,可以到不同的地區,觀察富人和窮人不同的生活。目的是讓他們接觸不同類型的人,所以應以人的單位作為對象。
 
另外,家長需要讓他們體驗分享,將自己的食物和玩具與別人分享,減少獨自享用的機會。有些家長或會擔心他們會不願意,為避免爭吵而不作嘗試。然而,如果不及早學習分享的喜悅,到孩子的性格形成了之後就更難培育。
 

不能用強硬方法

 
其實家長只要運用一些小技巧就可解決初期的問題,家長不應要求他們分享喜歡的東西,應由沒有太大喜惡的開始,減低抗拒的感覺。家長也可以把喜歡的和沒感覺的放在一起,要求他們分享沒感覺的,製造對比,讓他們較易接受。
 
體驗別人的心理是第一步,引導子女去考慮他人的感受是第二步。家長可以在他們接觸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食物時,也引導他們明白別人的喜好,如家人、朋友、同學喜好或厭惡的原因。除了食物之外,還有玩具、遊戲、人物等等,引導他們留意別人對事物的反應及感受,是同理心的寶貴練習。
 
當然,家長不能夠用強硬的方法來迫令他們學習,這只會讓他們更加抗拒,造成反效果,同時需要因應子女進度而調節,避免太過急進地刺探別人心理,而產生不良影響。我們應該循序漸進地由不同性別、年齡組別、不同外貌、熟識程度等由淺入深地讓子女慢慢接觸,待子女心理上適應後才增加難度,願意理解更廣闊的角度觀看人生。
 
(封面圖片:Pixabay)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