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1:23:1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一國兩制下的國民教育

經濟起伏、政治衝突、社會矛盾,頻率波幅,是愈來愈急猛;其中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尤其年青一代,是愈來愈複雜。
九七回歸,香港脫離英國殖民地管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成立,實行一國兩制,走過接近兩個十年的歷程。香港人的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經濟起伏、政治衝突、社會矛盾,頻率波幅,是愈來愈急猛;其中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尤其年青一代,是愈來愈複雜。
 

一國兩制下的公民教育流於校本化

 
本地教育體制,面向九七過渡,不能說沒有預備。1996年,頒布《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內容突被性地直指九七,不諱言愛國教育、愛國主義、民族教育,但指引內容體系龐雜,目標與價值紛陳。眾裏尋她,只為說明一句:「本《指引》的目的,是希望促進學校重新作出承擔,以達致學校教育的公民教育使命。」(第一章)縱觀通篇,中小學如何可以體現跨越九七的公民教育使命,其實未有觸及。
 
2001年,課程改革起動,教育部門頒布《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提出四個關鍵項目,其中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強調國民身份認同。2002年課程發展議會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指引》,提出要培養諸如「堅毅、責任感、尊重他人、國民身份認同及承擔精神」等價值觀與態度。
 
從教育政策,一國兩制下的基礎教育,由九七前殖民地的子民教育,轉化為論及培養國民身份的公民教育,但都迴避學校如何規劃,如何有效實踐?流於校本化及維持滲透式施行。
 
回歸前後,強調平穩過渡,一切不變,也陷於以校本模式推行教育的迷思,可以具體落實國民教育的機會擦身而過。
 
公民教育以外,三中科目:中國語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學,發展各異。語文科,改革為外語教學模式,拆分為讀講聽寫不同範疇,傳統篇章不受重視,原來借篇章認識作者所處時代及文化的機會大幅減少。中史科於初中被閒置,也因為新高中選科限制,中史科與文學科修讀學生人數大幅減少。取而代興的,是新高中開設必修必考的通識教育科,其中學習單元包括有「現代中國」,主要探討改革開放,着重培養的是批判能力。
 
遇上內地與香港社會制度、生活習慣、政治模式的差異,原來正面的發展成果,會被視為吹噓;遇上社會與政治表現的不是,又容易被強化為兩制的差距。
 
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衝擊全球經濟,美、歐、日依靠量寬印鈔跨越危機,中國的經濟動力繼續前進,終於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香港社會的內部矛盾,尤其涉及與一國兩制的教育範疇,同時段成為衝擊的浪尖。
 
2012年8月至9月,國民教育科風波,在政府總部外集會示威的主體是學生。
 
2014年後段,政政制爭議而起的佔領事件,學生組織成為領導的主體。
 
2016年農歷年初一晚上的旺角街頭動亂,分離取向、港獨勢力,也就是對國民身份強力說不的武力行為。
 
香港社會近幾年來尤其明顯的陸港矛盾,青年學生衝擊建制與權威,學校教育,尤其在實踐一國兩制的學校教育,既要調整,也要加強。
 
香港人的國民身份,有別於內地,基於歷史、地理與社會經濟的特殊,有其差異的形成過程。特區政府、教育局、社會、學校、以至內地,皆有各自不同角色,需要為一國兩制下的國民教育重整適切的規劃、導引與參與。
 
面對當前港人的本土意識與國民身份認同,其中部分親港而拒內地的選擇態勢。政府有需要持續以政策及資源促進學校更好地推動國民教育,讓學生能更多親身認識國家的過去與現在,既要感受國家與人民走過的歷史,要能夠引領學生多認識、多探討,最重要是培養民胞物與的情感。
 
學校教育環節,檢視語文、國史、文學、通識幾個學科課程的定位、目標與內容;探討如何更有效推動及加強《基本法》教育,善用內地與香港姐妹學校的互動,促進香港青年與學生在內地的不同參與。目的是堅持「一國」原則,學生認識和認同國家,尊重「兩制」差異。內地人能欣賞、維持香港人的價值觀,香港人能以歷史的溫情、包容的態度,面對內地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當然,學校這個小範圍內的一國兩制下的國民教育,還需要客觀環境的配合。諸如內地人與香港人的矛盾衝突能夠消弭,媒體、政治人物與意見領袖的平實取態,特區政府重整旗鼓,教育局檢視政策與規劃,也包括中央層面切實維護《基本法》,繼續堅持「一國兩制」,讓香港人對基本法,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維持信心。
 
(封面圖片:亞新社)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