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Mar 29 2025 13:59:5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在世界環保日談氣候變化經濟學及綠色金融

香港人!請不要再沉醉於香港是塊福地,不會受氣候變化或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也不要以為香港政府不必做甚麼就可以過關!擺在我們面前要做的事多的是!

與香港何干?

 
香港在貿易,金融與旅遊與國際社會緊密交往,重視經濟及競爭力排名。但對於氣候變化等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香港人就會缺席。
 
香港人以為香港早已不是一個會產生大量碳排放的工業城市,而香港今日城市建設,總能抵禦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這兩個假設都是錯的。
 
香港雖然不是工業城市,然而我們在各地輸入貨物,計算隱含的碳排放,香港人均碳排放名列第二。
 
另一方面,香港是世界上十個最易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人口中心之一,今年年頭我們遇上了五十年難得一見的嚴寒天氣,大帽山地面結冰,市區入夜氣溫只有2°;但上個月卻創出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最嚴熱的五月氣溫紀錄,至此香港人應深切體會到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的嚴重性。毫無疑問,氣候變化對香港的影響已逼在眉睫!
 
見微知著,2015年末及2016年初世界各地亦跑受極端氣候困擾。美國東北部的暴風雪、英國南部罕見的冬季水災大大地干擾到當地的民生經濟,但論嚴重程度卻遠比不上非洲東部自2012年開始經歷六十年來歷時最長及最嚴重的旱災,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指出這場旱災導至以千萬頭計的牲口死亡,農作物連年失收,受生命威脅的饑民人數超過1000萬;另一邊廂,隨着北極融冰,全球海平面上升,聯合國跨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氣象學家注意到自2014年開始一些太平洋的島焦已永遠沉浸於水中,不再露出水面。假如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太平洋島國陸沉沒非危言聳聽,而將在21世紀內發生。談到水位上升,香港亦不能置身事外,氣候中心組織(Climate Central)的研究報告於2015年11月將香港列為世界十大最易受海平面上升所影響的大城市之一。
 

氣候挑戰下世界各地的回應

 
面對極端氣候的威脅,回應巴黎協議的目標,各地採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以紐約為例,它定下了減排100%的目標,而世界上17個城市則組成了「碳中和城市聯盟」(Carbon Neutral Cities Alliance)致力在2050年之前將碳排放減少80% 。
 
我們香港呢?
 
2016施政報告是巴黎峰會後政府首份的政策立場書,但它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從篇幅、貢獻及承擔方面卻令人非常失望。
 
政府的論述只有一個重點:減排是個人行為,環保就是要改變生活模式及習慣。政府政策簡單講是一切依然故我,大有泰山崩於前而臉色不變的氣慨!究竟是我們以往已走在時代尖端,做得很好,所以現在不需要改變,還是我們根本無心無力,早己認定沒有事可以做去改變環境?
 
香港人!請不要再沉醉於香港是塊福地,不會受氣候變化或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也不要以為香港政府不必做甚麼就可以過關!擺在我們面前要做的事多的是!
 

香港要做的幾件事

 
首先,政府應帶頭訂立進取的減碳目標,何時這城市能達致碳中和;再者,加速投資應用再生能源,2017年將檢討發電然料組合方案,這是一個機遇,引入再生能源目標兩路線圖,現時的能源目標仍倚賴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何時才能完全取締。
 
香港的金融界,在回應巴黎峰會上,拿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方案。首先,在去年十二月十七日,香港聯交所發出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提交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第一階段是自願性質,但也是一個好開始。
 
香港金融發展局最近已提出充份利用香港作為亞太金融中心及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優勢,開發綠色金融及綠色債券項目。
 
這回應了在2016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將會推出綠色金融業務,當中包括綠色金融債券,為環保項目如可再生能源、潔淨交通工具及高效能排污管理項目集資。
 
再配合創新科技局推動的創新科技政策,加上方興未艾的民間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的熱潮,香港有可能以創新綠色經濟,回應經濟低迷,回應氣候變化的威脅,為全球人類面對的挑戰,作出一個富裕城市應有之義。
 
(封面圖片:Pixabay)

莊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