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正名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一連續句,對香港現今以至將來的大學生,是否已毫無意義呢?
英國人統治香港近160年,英屬殖民地的政府,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裏,對大學教育的投資,從來都是思前想後,卻總是踟躕不前,始終還是維持寡頭大學的政策,1912年為英國在遠東製造管治人才的利益着想,建立了香港大學,超過半世紀的流金歲月,香港大學在香港,依然是僅此一家,別無分店,物以稀為貴,英國、香港、大學、學術、精英、管治、人才是剪不斷、理還亂,總的是,加起來就代表了管治階層、代表了英殖、學術界與工商界的利益壟斷就是了。
 
時間無情也有情的推移,中大、科大建立,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中英談判進行,形勢比人強,英國的主權換治權論,敗象呈現的同時,英國人知道培育親英親西方價值的知識分子的重要,政治上,談判桌上的輸贏,並不代表政治力量的輸贏,於是,「大學」兩字脫去貴族少數的面紗,理大、城大、浸大、嶺大、公大陸續可以正名,特區回歸,兩制之下,大學之名,能放不能收,隨後是仁大,如今是教大,在可見的將來,珠海大學、恒管大學是陸續有來的了。
 
本來,從大學普及的發展看,只要合乎學術評審,公公道道,以香港作為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中西文化薈萃之地,政府早就可以,並且應該開放大學之名,這對香港、對學術機構、對學生都會構成多贏的局面。名不正、言不順。當陸續有大學掛牌之後,教育現場倒要繼續尋問:名已正,言順又如何?「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香港現今以及往後,眾多的大學生,如何演繹讀書之聲?看看周六、周日乃至長假期,各大學的圖書館、自修室是怎樣的人丁單薄?而不去圖書館的,在宿舍、在家中又是否認真獨自鑽研、尋求何謂大學之道?
 
近日,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聯會),繼續舉辦維園燭光晚會,至今已是第27次了,此是卻給來自11所大專的學生代表譏諷,甚麼民主霸道、民主教堂,乃至大學生沒有義務再追究六四事件、中國是否有民主與香港的大學生沒有關係……言論是自由卻又冷漠無情的自大,大有中國你死你事之意。究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一連續句,對香港現今以至將來的大學生,是否已毫無意義呢?如果是的話,大學生唸大學的意義又在哪裏呢?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Pixabay)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