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03:15:4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中央「權威人士」的經濟觀

為什麼「權威人士」認為中國可不斷進行結構性的經濟改革,而不用乞靈於短線的刺激需求?
不過,據一些熟悉中國創新科技的國際評論家所觀察,說中國只懂抄襲(而中國的確善於抄襲)已是極為過時的觀點,北京深圳等地早已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對加州的矽谷形成挑戰。一個例子是騰訊的 WeChat,連 Facebook 也要反過來抄襲它。既然知識產權保護不周,為何中國仍可有創新的力量?我認為關鍵應該在於中國市場巨大的規模,消費者人數等閒以億計算,就算創新意念會遭人抄襲,當中過程也需要時間,但因潛在的消費者太多,在抄襲者能構成競爭壓力之前,創新者已可賺取龐大利潤,這便足夠提供動力,使他們肯努力創新。
 

暴力救市 背有民粹

 
「權威人士」似乎也很清楚在有人成功創新或打出一個新的市場或行業後,會有很多後來者接踵而來,加入戰團,在市場中要分一杯羹,「權威人士」稱此為「產業同構化」,意即大家都做同一件產品,這自然會拉低利潤,最終大家都再無利可圖。「權威人士」並不介意出現此種飽和情況,因這會帶來第二個階段,即他稱之為「分化」的階段。既然在同構化的行業中大家都無錢可賺,那麼自然有企業會離開,另外創造一種新產品,進入一個新市場,他們便又再在新的市場中重複第一階段,生生不息,產品也就多元化。「權威人士」這個論述,在經濟學上算不上新鮮,但在市場規模龐大又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的中國,似乎也說得過去,也可以解釋到為什麼創新產業近年變得如此有活力,一所所世界級的企業陸續湧現。
 
為什麼「權威人士」認為中國可不斷進行結構性的經濟改革,而不用乞靈於短線的刺激需求?他認為西方國家有多黨執政的痼疾,沒多少政治家敢於面對結構性改革帶來的陣痛,所以他們只能治標不治本,改用財政及貨幣政策去催谷經濟,最後造成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此等大禍。中國的領導人的確不用考慮選票,但這是否意味他們便可不理民間和利益集團的壓力?
 
我看這只是程度上的問題而已,去年中央的「暴力救市」背後怎會沒有民粹的壓力?一旦股市跌得慘重,隨時也可能有人要承擔責任,甚至落台。我們也不能期望中央政府可以完全不理改革的陣痛,不採用任何短線的刺激政策。
 
原刊於《信報》,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Pixabay)

雷鼎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