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留意的是,經濟學的鼻祖亞當・史密斯一早已意識到,同情心在社會上帶來的力量不容低估。很多人都以為亞當・史密斯是一經濟學家,而他的主要著作是《原富》,不過實情是史密斯一直是以倫理哲學家自居。《原富》的全名是《一個有關國家財富的本質和起源的探討》(An E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他對有關問題的興趣,可能是部分源自他在倫理學方面的追求。據記載,在完成了《原富》之後 ,史密斯不斷爲他以前的另一作品《道德情感概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作出修訂,而他亦一直認爲,《道德情感概論》是一更為重要的著作。在他的墓誌詺上,是刻着亞當・史密斯——《道德情感概論》及《原富》的作者——《道德情感概論》是排在前面的。
内心深處是否存在着公正的旁觀者
在《道德情感概論》這本書中,史密斯談到同情心以及各種人類道德情感的起源。他並提出了一個很具原創力的概念,名為「公正的旁觀者」(the impartial spectator)。他提到在人的内心深處,是仿似有着一獨立公正的旁觀者,而我們往往是不自覺地要求我們的行為能得到它的允許,甚至嘉賞,而人的同情心以及很多的行為,都可能與人性中這個特徵有關。更重要的是,史密斯認為人類那廣被認定為純粹基於自利的經濟行為與這並無抵觸,而且更可能被視為有關人性特質的伸延——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斯對人性的理解,其實是遠比不少經濟學者假設着的為之深奧和微妙。史密斯對市場制度推崇,其實並不是基於這制度能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率,而是這制度很合乎人性,並有着很堅實的道德基礎,又可為整體社會創造巨大財富。從某角度看,慈善行為似乎亦可被視為一能為人們帶來滿足感和快樂的活動,在本質上,跟其他人類的追求未必真是有着很大的根本差異。
將來用別人的錢做大慈善家
小時候看過一則花生漫畫,至今印象尤深,這相信是其中一則我最喜歡的花生漫畫了。在這則漫畫中,萊納斯和查理・布朗在想着長大以後想做甚麼,萊納斯說道:「我想在將來做一個大慈善家。」跟着查理・布朗回應説,做大慈善家要先擁有很多金錢,但他何來這麼多金錢。萊納斯跟着猶疑了一刻,然後喃喃自語地答道:「我想在將來做一個大慈善家——但用的是別人的錢。」
作家蔡瀾曾經寫過,在花生漫畫內的多個人物人中,萊納斯 (Linus,露茜的弟弟)是最有智慧的一個。他又曾在文中猜想這些花生漫畫人物將來長大後會從事什麼工作,而他對萊納斯的猜想,是他會成為一位牧師。花生漫畫的原創者查理斯・舒爾兹(Charles Schultz)大概是會認同那經常拿着毛氈的萊納斯,就是眾小孩中最有智慧的一個吧。舒爾兹曾經説過,萊納斯有着他自己認真(serious)和智性(intellectual)的一面,花生漫畫內很多與《聖經》句子有關的話,都是透過萊納斯的口説出來。
一直覺得花生漫畫是任何年紀的人都適合看的。舒爾兹曾經説過:「如果你想做漫畫家,那你便每天都畫漫畫吧。」(If you want to be a cartoonist, draw every day.)。事實上,舒爾兹亦確是可以將這看似簡單不過的秘竅身體力行。自第一篇的花生漫畫在1950年10月2日面世後,舒爾兹是近乎從不間斷地日日畫花生漫畫,這一直維持了近50年至1999年11月到他因病入院——他當時已77歲。自此以後,他的身體狀況已再不能支持他繼續畫漫畫了。不過,儘管如此,在出院以後,舒爾兹仍極力嘗試完成他最後一輯漫畫,以向讀者告别。這篇告别作最後是於2000年2月13日(舒爾兹逝世後翌日)面世,這篇漫畫只有三格。第一格是查理布朗收到電話查詢,而他是答道: 「不是,據我了解,他仍在寫作。」(No, I think he’s writing) 。第二格是史諾比在狗屋上打字,並打上了第一句, 是為「親愛的朋友……」( Dear Friends …) 。跟着第三格是一封舒爾兹寫给讀者的信,宣布退休並不再畫漫畫了,而這信的最後一句是:「查理・布朗、史諾比、莱纳斯、露茜……我怎可能忘記他們呢?」(Charlie Brown, Snoopy, Linus, Lucy … how can I ever forget them?)
道出了漫畫家的歷史性一刻
舒爾兹曾經説過:「如果你真的能夠每天都畫出一輯漫畫,唯一的可能是你能將你所有曾有過的人生經驗和想法都寫進去。」(If you”re going to survive on a daily schedule, you survive only by being able to draw on every experience and thoughts that you’ve ever had.)他又曾經説:「為何音樂家要作曲,詩人要寫詩呢?因為若非如此,對他們而言,生命便會再沒有甚麽意義。這就是我在畫漫畫時的感覺。畫漫畫就是我的生命。」(Why do musicians compose symphonies and poets write poems? Because life would have no meaning for them if they didn’t. That’s how I feel about drawing cartoons. It’s my life.)
在一次的漫畫奬項的頒獎典禮中,司儀問舒爾兹,你曾否有想過不再畫漫畫呢?舒爾兹跟着輕鬆地答道: 「我只會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會停止畫漫畫:就是當我的筆在紙張上縱橫馳騁時帶來的感覺及製造出來的聲音,再也不能為我帶來振奮的時候——但在今天,這感覺尤在,而且程度不比當年我開始時為少。」(I would only do that if the feeling and sound of the pen gliding over the pages no longer excites me. It still does as much today as it did when I first started the strip.)
據記載,舒爾兹當時是很自然隨意地説出以上話。他大概是從未想過在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之後,跟着而來的是全場的鴉雀無聲——這應是可稱為漫畫家的歷史性一刻了,大概在場的漫畫家和觀眾,都從未想過,有人可將漫畫家的情操和境界説得那麼好、那麼高。
冠冕堂皇的道理,懂得說的人是不少的;但平易近人,卻又發人深省的哲理,懂的人已很少很少,更遑論能夠在談笑之間不經意地流露出來。這亦是多年來我一直對舒爾茲十分尊敬的原因。舒爾茲曾説過他是已將自己放進了花生漫畫中。這應是事實吧?若非如此,他怎可能連續寫了近50年呢? 舒爾兹曾經説過: 「漫畫家就是那些每天都其實在畫着同樣的東西,但又不會令人感覺他有所重覆的人。」(A cartoonist is someone who draws the same thing day after day without repeating himself …)
在花生漫畫中,我們可看到對孩子們內心感受的認真看待、小狗的奇想、孩子的渴望和幻想,以及各個性格不同人物的互動;內裏有失望、有挫折、有無奈、有自嘲、亦有喜悦、有幽默、有天真、有幻想、有傻勁、有執着、也有着脾氣、尖酸、頑皮和惡作劇……。但狡詐、惡毒、報復、暴力卻是沒有,也沒有成人的干預和説教——這大概是對赤子之心的尊重和頌讚吧?
無論如何,花生漫畫是令舒爾兹名成利就,有人估計當舒爾兹在生時,花生漫畫已為他帶來逾10億美元的收入,而在他逝世後,他的後人仍可不斷享有花生漫畫板權帶來的各種收入。在2006年,知名的《福布斯》(Forbes)雜誌是將舒爾兹評為已逝世的名人之中,收入最高的第三位。但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花生漫畫是為舒爾兹帶來可觀的財富,但他寫漫畫的主要動力,卻應不是來自對金錢財富的追求。這究竟是説明着什麼呢?在下一篇文章,亦即金錢系列的第三篇,筆者會從一位經濟大師的一生來再看金錢這問題。
金錢篇二:萊納斯的夢(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