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5:03:0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什麼是心理學?

其實就算不去學習心理學,大家都會明白什麼是心理,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會運用到。
人類社會早期都是依賴農業發展,除了少部份官宦之家和貴族可以讀書外,大部分人都是靠勞力工作。隨着社會的發展,教育逐漸普及起來,更加多人有機會讀書識字,文盲的比例不斷下降。
 
20世紀中期,電腦開始出現;而到了上世紀末,電腦及互聯網不斷普及,機乎所有人都要學習電腦的應用,包括使用電郵或智能手機與人通訊,大家不可以電腦盲,否則不能應付龐大的資訊。
 

21世紀不可心理盲

 
到了21世紀,隨着世界一體化,社會競爭愈來愈激烈,大家都需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我們不可以是文盲或電腦盲,更加不可以心理盲,因為人與人的接觸變得更加多,不論是夫妻相處,親子關係,上司下屬,政府與市民,教師與學生,消費者與售賣者,大家也對別人的要求愈來愈高,若缺乏一些現代化的心理素質,會很難應付日常的所有壓力,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及技巧變得更加重要。
 
大家可以分析心理學的三個中文字的第二個字,很多學科的名稱都有「理」這個字,請嘗試配上一些詞語如,理由、理解、理論、道理、原理、條理等,都可以歸類為理解或研究相關的理論,或尋找箇中的道理。
 
而心理學的第一個字是「心」,心理究竟是研究什麼呢?一般來說,一些學問詞彙的第一個字是代表所研究的主體是什麼,例如物理是研究世界事物的現象,地理是研究地質或地點和大自然的關係與不同的現象,倫理是處理親人倫常關係。
 
我們不妨也為字「心」配上一些詞語,如心情、心智、心散、開心、花心、專心等,究竟這些心理狀態與心臟有關,還是與腦部有關呢?心理學是否應該改名為腦理學呢?因為主管心情或專心的行為是腦部所負責的,似乎與「心」談不上任何關係。
 
只要大家為「心」這個字配上心臟及心跳,便能準確介定心理學所針對研究的主體是什麼!就有心臟還要有心跳的生物,他們的思想與行為,跟外在環境的影響和互動,好像人類、貓狗、猴子等等,而不是死物和植物。當人對待狗隻兇惡時,它也會作出相對的反應,會變得害怕或是作出反擊。
 
其實就算不去學習心理學,大家都會明白什麼是心理,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會運用到。人類由出世開始就有心跳直到逝世前的一刻,都會有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有時候動物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模式,好像當狗看見主人回家時會去迎接主人,家長去抱嬰兒的時候,嬰兒會因為得到滿足而停止哭泣,或者想得到更多的關心而哭得更大聲。
 
無論學識多與少,有沒有正式學習心理學,都會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思考狀態,和估計他人的想法。
 
心理是個人的反應、一種主觀的經驗,不論是高等或低等動物,而心理學的「學」字,也因為配了詞語變得更清晰,如上學、科學、學問、學說、學派、學歷等,原來心理學是一種學問,經歷科學的研究得出來的學說,經過學習後可以成為一種學歷。
 
大家學習心理學,就是把眾人的經驗總結和統合起來,有科學客觀數據支持的研究,再把結果發揚開去。實際上有很多人雖然未有正式學習,但是也能透過觀察人情世故,懂得思考他人的感受,配合他人而作出適當的反應。
 
現在隨着心理學的普及,我們可以透過別人研究出來的心理學結果,更有效和客觀地了解別人及自己的心理狀態、增強自信心,甚至能發現一些自己也不察覺的特點,在和異性相處的過程、家長教導孩子或者工作環境與他人相處時,不需碰完壁後才明白,對於與別人相處及提升自我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是21世紀應該要掌握的學問。
 
(封面圖片:Pixabay)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