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香港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整體而言遜於國內學生。就連香港的小學語文老師,也默認自己學生的語文能力比不上國內小學生。為提升本港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政府大力推行普教中,認為普教中是提升語文能力的靈丹。
對於普教中能否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筆者一向存疑。
近日應一所小學的邀請,就提升小六學生的寫作的能力進行教學。基本目的是修正學生寫作記事文時「平鋪直敘」的情況。跟進課堂教學,筆者安排學生以「我真羞愧」為題寫記事文,除要求學生寫出經歷外,更需運用心理描寫,解決平鋪直敘的問題。為評估學生能否掌握所學,筆者以指定的情境要求學生寫作。指定的情境是「一次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經驗和感受」。以下是其中一位學生的作文。
香港學生的文章
「我七歲時,媽媽認為我長大了,為了鍛煉一下我的自理能力,決定讓我帶着她去乘搭地鐵回家而不是媽媽帶着我。
由於我平時己搭慣地鐵,所以沒有什麼困難。當我走進地鐵車廂,我發現地鐵車廂也是一個小社會,反映着人們平時的生活。有的在聊天、有的在聽歌、有的在座位上閉目養神⋯⋯
過了四個站後,我和媽媽終於有位子坐下。可是剛坐下不久,就有一位孕婦上車。我看着周邊的人都沒有反應,其實我非常想讓座給那位孕婦,可是因為害羞,卻遲遲沒讓座。當我內心在爭扎時,媽媽卻搶先一步讓座給那位孕婦。
當時我真的很佩服媽媽和欣賞她的行為。當然也有一些愧疚感。媽媽看到我心不在焉於是問我怎樣了。我將事情告訴她。媽媽安慰我說:『雖然你今次沒有讓座給那位孕婦,但你下次可以再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啊。』
自從那次以後,我看見有需要的人都會勇敢、主動地讓座,不會再讓自己有愧疚感。當然幫助人也很幸福啊!(原文照錄)」
國內學生的文章
讓我們再看國內同以「讓座」為主題的文章
「『沙沙』隨着一陣緊促的刹車聲,車停了下來,一個老爺爺和兩個年輕人上了車。剛上車,年輕人便大步流星邁向座位,一屁股坐了下來,只剩下那個老爺爺在車廂徘徊。他似乎在到處尋找着座位,但擁擠的車廂裏已經沒有空位了。
不知不覺,老爺爺已經走到了我身邊。我乘機一絲不苟地端詳了他一翻:一頭攙雜着絲絲白髮的頭髮;雙耳邊以班白的兩鬢;一雙粗糙的雙手;和眼中期待着有人給他讓座的神色;更讓人揪心的是,他瘦小的身軀竟背着一個大的很的背包,晶瑩的汗水已經濕透了他的衣服,很顯然,他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了!
我真想給老爺爺讓座,好讓他休息一下。可⋯⋯可我的腿好像被釘住了,再也不想在多走一步,我又不想讓,因為站着很累,我不想再受這份苦,我到底該怎麼辦?正當我在為到底給不給老爺爺讓座而猶豫不決時,他那渴望的目光又再一次投向我,再加上許多人期待的目光,我不再猶豫了,一鼓作氣地站起來,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了老爺爺,他感動極了,連聲向我道謝。頓時間,我感覺天空一下子晴朗了許多。看着老爺爺會心的微笑,那已經舒展開的眉頭,那鼓得紅紅的臉頰。聽着車內人們的議論和讚揚,我感覺站的再累也值得!
後來,我會經常給老人讓座,因為那是我應該,也是我必須做到的!(原文引自「作文吧」www.zuowen8.com)」
思維才是重中之重
上述兩篇文章都是小作者講述於公共交通工具上讓座的經驗與感受,後者的行文用語,與語言運用,顯然優於前者。然而以選材立意着眼,前者凸出了媽媽的身教及鼓勵,文章內容顯示小作者對遭周的觀察能力,遠勝於後者。這兩篇以同一題材的作文,孰優孰劣,端視兩地的不同評分標準。但筆者想指出的,語文的思維能力培養,並不能因普教中而能有所提升。在第一篇文章所用的行文用語,當中也有因普教中而引至的,例如「我和媽媽終於有位子坐下」中的「位子」便是。筆者相信,若第一篇文章的小作者,同樣在老師的指導下而作出謄正,其文章並不一定亞於後者。
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需多方而又綜合的訓練,並不是單單以普教中所能解決的。面對紙筆的測試作為評核方式,思維是重於一切。筆者認同我們必須重視學生兩文三語的培養,但我們不應盲目附和普教中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圖片:Pixabay;設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