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篇二:萊納斯的夢

「終日追逐金錢的生活是人迫不得已地過的。財富顯然不是我們所真正追求的東西,蓋它的功用不過是用來換取其他東西罷了。」("The life of money-making is one undertaken under compulsion, and wealth is evidently not the good we are looking for; for it is merely useful for the sake of something else")—— 阿里士多德(Aristotle)
「終日追逐金錢的生活是人迫不得已地過的。財富顯然不是我們所真正追求的東西,蓋它的功用不過是用來換取其他東西罷了。」(”The life of money-making is one undertaken under compulsion, and wealth is evidently not the good we are looking for; for it is merely useful for the sake of something else”) —— 這是節錄自希臘哲學家阿里士多德(Aristotle)的Nicomachean Ethics《尼覺馬可倫理學》一書的其中一句。
 
在哲學史上,《尼覺馬可倫理學》 這本書不乏爭議。究竟它為何以這甚為特别的名字為名,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是個謎 (阿里士多德的兒子的名字是 Nicomachus,因此不少人相信阿里士多德可能是以這本書獻给其兒子,又或這本書乃是由其兒子編輯而成)。另一方面,究竟這本書的內容是否全是出自阿里士多德的手筆,抑或有部分是來自他的學生記錄下來的筆記,亦是未有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本書牽涉的題目甚為廣博,它是阿里士多德其中一本最為後人認識的著作,亦是廣被視為西方倫理學史上的一經典著作。
 

金錢只是一交換媒介

 
以筆者之見,從某角度看,哲學之父蘇格拉底(Socrates)在人類歷史和思想史上的最重要之處,乃是在於他提出了一個問題—— 一個極其重要,但迄今仍未能被完滿解答的問題——這就是人類應怎樣地活?(How men should live?)。在蘇格拉底之前,希臘人是以較為神話和抽象的角度去看有關問題,但蘇格拉底就將之變成為一個實際的問題。他最後選擇了以服毒了結生命來回應政府對他的指控,更為他的學生柏拉圖(Plato)以及當時的雅典社會帶來了震憾。無論怎樣,柏拉圖後來以蘇格拉底當年答辯的內容,寫成了自白書 The Apology 這本經典著作,而柏拉圖的另一本經典著作 The Republic (筆者譯為 《共和國》,但亦有人譯為《理想國》),相信亦與蘇格拉底的生平和思想,有着一定程度上的關連。
 
阿里士多德乃是柏拉圖的學生。從某角度看,他這本《尼覺馬可倫理學》一書,可被視為一沿自蘇格拉底栢拉圖傳統的著作。在 Nicomachean Ethics 這本書中,阿里士多德探討過很多問題,包括什麼是快樂、人究竟要追求什麼、什麽是美德(virtue)、什麼是惡習(vice)等深層次的哲學問題。亞氏的結論是否獨到,不是本文的要點。筆者在本文的開首引用他對金錢的看法,純粹是因為筆者認為這是一簡潔、精闢的辯證。很多學者認為亞氏的強項在邏輯分析,能將很多問題抽絲剝繭,並作邏輯井然的分析和分門別類,這相信是一頗中肯的評價。就用以上的句子為例,只是短短數句便清楚指出金錢既然只是一個交換媒介(medium of exchange),就不可能是我們真正追求的東西。
 

人們真正追求的東西

 
值得指出的是,真正的巨富往往是深明此理的。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美國顯赫一時的大財閥——曾經如是說:「隨着我對富人的了解不斷加深,我發覺只有一個方法可令他們的金錢真正用得物有所值:這就是去培養出一種品味,能將金錢用於一些地方,令這可為他們帶來恒久不斷的滿足。」(As I study wealthy men, I can see but one way in which they can secure a real equivalent for money spent and that is to cultivate a taste for giving where the money may produce an effect which will be a lasting gratification.)姑勿論洛克菲勒實際上能否真的將這見解身體力行,他以上的話,相信是說明着,他對財富及其用處是有其自己一套的理解。
 
香港的李嘉誠曾對媒體説過,雖然他賺錢快,但用錢也很快,至今已花過百億元在慈善項目上,並視全力從事慈善事業的基金會,為他的第三個兒子。在公開場合和媒體訪問中,他說過他不大在意自己擁有多少財富,即使很普通的餸菜已足夠。在一個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拿着一枝甜筒悠然漫步,已令他覺得很愉快。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以上所説匪夷所思,我們亦當然無從考證。不過,以筆者之見,即使這些全是事實,也不是真的很出奇。可不是嗎?人一旦在擁有了某樣東西後,這東西跟着的「折舊率」是可以十分驚人的。對於凡人而言,財富好像是一種十分「矜貴」的東西,但一旦他們的財富累積到可能只及「誠哥」的萬分之一,便可能已開始覺得金錢的擁有根本沒什麼大不了。其實,可能只是有中上智慧的人都已經明白,陶醉於金錢的積聚與炫耀,乃是一愚蠢、甚至是略帶罪惡的行為。李先生既然有着過人的智慧,他一早己參透了這個道理也是絕不出奇的事。值得留意的是,在李嘉誠的慈善事業中,其中不少是在金錢的付出之外,還需要有着不少在時間和精神上的投入,例如汕頭大學便是一例,但李先生為此投入時間和精力,相信已維持了數十年。
 
本文談及了以上的説話和事蹟,是想説明,真正的富人,對於金錢的本質和功用的理解,很可能是比一般人的想像遠為複雜。誠如阿里士多德指出,金錢只是一交換媒介(medium of exchange),單純的不斷積累金錢,不可能是人類真正追求的東西,而怎樣把金錢花得有意義,相信亦可能是不少富人的追求。無論如何,在2006年,世界巨富之一巴菲特宣布了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財富逐步捐給由蓋茨夫婦創立和主管的慈善基金,而他的理據是,要將自己的財富交給最有能力發展慈善事業的人來運用,才能把財富的慈善效益發揮得最高,而就這方面的能力而言,他認為無人能比蓋茨夫婦更佳。
 
是的,慈善亦應被視為一種事業。事實是,在這個世界上,確是有人願意出錢出力於慈善事業,其普遍性亦可能比一般人的想像為高。記得在多年前,筆者曾與一位英意混血的友人談論過一些有關人類文明的問題。這位友人的中、小學都是在歐洲那些古老學校唸書,跟着就到了劍橋讀大學,並曾在歐洲的博物館、圖書館和教會工作過。在研討中,友人提到以上這些經驗爲他帶來最大的驚訝,是這些機構有很多的物資和收藏,都是從市民的捐贈得來。他説有關數量及普遍性令他感到甚為詫異,尤其是很多這樣的捐贈都是以無名氏名義送出的。友人認為這些經驗令他意識到,對後世有着一絲關懷,又不大計較利益和名聲的人,其數量和普遍性可能遠比一般人以為的高。
 
明天預告:創作花生漫畫並非為追求財富
 

古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