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3:18:5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遠足不軟足

遠足時雖是以動腳為主,然而在同一時間他們也可以動用到身體的其他部份,例如可讓皮膚感受一下陽光,感覺太陽之下的溫度。
現今的都市人,出門用車代步,上落居住的環境主要靠升降機,日常生活也用上很多電子產品,遠距離遙控家居用品,所以我們動手動腳的機會愈來愈少,究竟對我們的身心發展是否健康呢?這是否理想的生活模式呢?
 
雖然人類是靈長類,但仍然是百分百的動物,動手動腳是動物最基本的生理及日常行為。現在的兒童因為很早已受教育,很多機會動腦筋的關係,智能可能相對上一代明顯發展得更聰明!
 
原來我們的發展有得也有失,現代人類變得更有智慧,但大家現在很少動手動腳和動身體之下,縱使大家可以吸收很多營養,長得也比上代高大,但體格強壯的程度就明顯不理想,大家若果突然需要走五六層樓梯,或遇上意外要逃生,可能會氣喘得很厲害,大家在享受城市生活或許就有此副作用,大家是否默接受呢?
 
這種體力不足的現象,應該是出現於年紀偏大的人類,由於他們的身體日漸老退,縱使有意志但身體不能負苛。所以到了他們七八十歲,他們漸漸要接受自己不能行樓梯,然後不能行路,這是大自然的定律,然而學童正當盛年,不願意勞動究竟是先天意志的問題,還是後天習慣所養呢?
 
相比之下,國內山區或貧窮國家的孩子需要走數小時的路才能上學,正因為他們需要在動腦筋之時同時動身體。在惡劣環境下動腦筋,他們的身體經歷磨練,意志力也同步鍛鍊了;所以學童要均衡學習,在每天動腦動眼動耳的同時,也要有機會讓身體和手腳做些適當的運動。
 
家長如果能夠抽出二十至三十分鐘,每天讓子女出外行走,讓他們全身可運動一下。如果地方上不許可,帶他們行樓梯也可以。家長能夠定期帶他們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進行大肌肉的活動,對他們整體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遠足時雖是以動腳為主,然而在同一時間他們也可以動用到身體的其他部份,例如可讓皮膚感受一下陽光,感覺太陽之下的溫度。鼻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氣,也可以接觸到大自然不同的氣味,如樹和草的氣味、不同花朵的香味、泥地的味道等,增進他們的體驗。
 
他們亦可用眼觀察大自然,觀察各類動植物不同的顏色和形狀、動物的活動、植物的形態,是非常好的教材。在遠足的過程中他們不只是走容易的平路,也會有較難上落的樓梯和斜路,需要付出一定的體力,鍛鍊他們的心理質素。
 
他們的手可以接觸一下大自然的事物,如花草樹木,感覺一下平滑、粗糙、軟硬等等。郊外倒沒有城市般污染,學童在觸摸大自然時家長不用太擔心。家長可從以上渠道激勵學童,配合適當指導和鼓勵,例如在他們觸摸和觀察物品時跟他們解說、在上樓梯時鼓勵他們等等,來提昇他們的學習動力,把握每一個機會擴闊學習元素,令鍛鍊身體為主的遠足變得更加有意義。
 
很可惜,遠足的眾多好處都被現代的電子工具比下去,學童在網絡世界,好像不任何需勞動便可以瞬間遊遍天下,更不需日曬雨淋,也不用滿身大汗,他們可以免卻面對遠足丁點兒的壞處,但仍然可以高瞻遠矚地看世界,若然大家不在他們早年奠下受遠足的經驗及成功感,他們更容易變成真的「軟足」生物。
 
還有一個非常人為的因素,使我們的學童變得更加「軟足」,就是大家只着重考試成績,學校為了他們的前途,提高功課量,其實在日漸減低他們遠足或做運動的機會。
 
為了提升學童表現,學校更會取消體育堂或放學後留校補課,不要說遠足,他們可能連在操場跑來跑的機會也沒有,最終學校為學童爭取了好成績,但可能在不知不覺使他們喪失了鍛鍊體骼的機會;日後縱使他們有很遠大的意志,但他們欠缺應有的體能去支撐他們實踐自己的意志,究竟教育界是否要反思怎樣防止學童變得有「意志」但沒有「力」呢?
 
(封面圖片:Pixabay;設計圖片)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