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普洋:培訓香港明日領袖 支配思維實非良方

我們是時候認清香港服務型經濟的優勢,以及年輕人作為下一代領袖的龐大潛力。
撰文:鍾普洋(DHL 國際亞太區創辦人之一、香港服務領導與管理學院創辦人)
 
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兩會期間,鼓勵香港政協委員更廣泛深入地參與青少年工作。這是一個好消息。我們當中有些較悲觀的人,認為這只是為2017特首選舉擺出的姿態。這種負面情緒正反映出香港領袖所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其中一個我們經常討論但卻很少真正了解的觀察是,香港的經濟現在已全面地以服務及知識為本。儘管這轉變已是公認的事實,目前的商界領袖大多仍保持過往以製造及工程主導的思維模式——這是由上至下的單向領導方式,任何對既定執行規則的偏離,都會被認為足以危害整個制度。這套與香港現實脫節的領導思維有兩個弊端:其一是令香港的經濟生態不能得到最佳的利用;其二更嚴重,是令年輕人感到疏離。
 

香港轉型 領袖亦須改變

 
在製造及工業的角度來看,所謂成功,就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s right)——要令香港成功,就需要命令及控制(command-and-control)主導的體制風格,確保在生產線上的每個項目,都可以一式一樣地達標。
 
然而,在中國變成世界工廠的同時,香港已失去了以往在製造業方面的競爭優勢,並逐步轉型為全球一個最領先的金融及服務業樞紐。在這個大趨勢中,我們必須意識到,領袖有需要改變過往以「製造」為本的思維方式。
 
要使服務及知識為本的經濟獲得長遠成功,除了做好事情外,還需要有正確的心態。在服務業的模式中,領導的任務是啟發(Inspire)與啟動(Engage)——或者俗語所說的「撻着」——員工;從而令他們也樂意盡展所長去幫助顧客與同事。以命令及控制為本的管理風格,往往不能發揮服務業人才的最佳效能,團體競爭力亦會因而受限。
 
我們必須要明白,根據政府統計處2015年第三季的資料,香港經濟只有2.7%來自製造業。換言之,香港居民目前和今後的就業幾乎全部靠服務性行業,其中不少人更從事專業及高增值的服務。
 
另外,我們還要明白,現在所有貨品都需要服務的輔助。例如,根據港大亞洲環球研究所(Asia Global Institute, 前稱 Fung Global Institute) 2014年的一個研究,在一塊麵包的成本中,麵包本身所佔其實很少,72% 與融資、行政、物流、品牌營銷、批發及零售服務有關。的確,任何人也可以開麵包工場,然而要把麵包變成暢銷商品,就需要擁有成熟服務思維的公司,提供到位的服務。
 
服務業包含的環節,事實上較人們所想的更宏觀、更重要,而我們必需讓所有人——包括我們的領袖及將來會成為領袖的年輕人——意識到這個命題。
 
服務業在香港經濟舉足輕重,然而得令人失望的是,我們在發展及把握服務業的機遇方面,卻顯得十分短視。這個現狀,令人們難以發展他們的潛能,更遑談社會進步。
 
一流的服務人才就如當義工一樣,他們可以在不同地方找到樂意從事的工作。同樣地,服務業人才亦更願意在令他們能一展所長的機構工作——而令這成就的,不是命令及控制,而是鼓勵及引導。
 

下一代成功的道路

 
中國大陸憑藉充足而廉宜的勞動力、推動人們不停生產的工作以及接受命令及控制的普遍心態,令能以製造業思維躍升為世界工廠。然而,香港的未來可並非是「照辦煮碗」就可以成功的。
 
要更好地預備我們下一代的勞工及未來的領袖,我們必須在今天就提升及鼓勵他們。要令香港成為優中之優,社會就必須確保,我們是主動地及真誠與年輕人合作,而非支配他們的所思所想。
 
我們是時候認清香港服務型經濟的優勢,以及我們年輕人作為下一代領袖的龐大潛力。我們要讓年輕一代參與決策,無論是在商界或是政府,均要在不同的權力架構中吸納他們的聲音。
 
我們必須確保我們要已做盡一切,使下一代走上成功的道路,而非使他們終日原地踏步。要使香港繼續在世界領先,並在快速轉變的服務及知識型經濟中繁榮下去,我們的領袖就必需在根本上改變他們本身的思維。這是當急之務;時間是不會等我們的。
 
原刊於2016年3月28日南華早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翻譯及發表。
 
(圖片:設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