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堯校長:走進人群,培養世界公民

不是所有可數的事物都是重要的, 影響因子等是很易量化,但又是否代表只是需要這些東西?

平易近人的公共形象,使香港中文大學(下稱中大)沈祖堯校長在外風評極佳,獲「最受歡迎校長」美譽。甚至有評論認為,沈教授為中大重新注入人文氣息及關懷:上任後,校方不再公布畢業生薪酬,又推出「I.CARE博群計劃」,希望為愈來愈追求量化、追求排名的高等教育界,帶來多一份關社的、人性化的面貌,鼓勵師生多面向人群,走向社會。
他一直堅持,大學不應盲目追求排名,大學要把更多的資源放在教學方面。在今天事事量化、講排名、講籌款、講論文數量的學術行政界,可謂一個異數。

深入群眾 與同學一起學習

沈祖堯教授認為,校長高高在上的看法已經過時。隨着時代轉變,大學校長由上而下管治師生的概念已經不存在,就算在外國都是一樣,校長一定要走進群眾。
正因如此,即使校長一職為沈教授帶來繁重的工作量,他仍堅持繼續教書、看門診,閒時又會遊走校園。「看門診的時候會有學生坐在身後觀察,甚至會在我指導下讓他們嘗試練習觸診;昨晚,我又穿着牛仔褲和T恤,走過學校泳池那邊看他們游泳。我覺得在不同位置的人,其實不需要很大的隔膜。」
走進人群,為的是要盡量地了解眾人的想法。「大學就是社會縮影,所以我需要明白社會內各持份者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們當前面對的問題。如果我沒有到前線教書,我就不能明白學生們的想法;如果我不使用社交網站,就不會知道他們現在有興趣的是甚麼。」在沈校長的眼中,這並非甚麼公關的伎倆,而是一個在位者需要去做的事情。
出席畢業典禮與學生打成一片。 (香港中文大學提供)
出席畢業典禮與學生打成一片。 (香港中文大學提供)

中大強調人文精神實踐 新書院帶來新思維

談到中大,記者表示在僅有的經驗中,中大學生往往最能體現多元思維的實踐。沈校長解釋,這是基於兩個主因:一、人文學科與工商學科佔比各半。沈教授認為人文學科在中大佔得比較重,自然就會不停衍生出新的價值觀,令校園成為學習不同人文精神的福地,而這亦是全人發展的關鍵環節。「就算我自己是醫學出身,是一個科學學者,我仍然覺得人文思想及精神是重要的。一個醫生只懂執刀、開藥、行醫,卻忘記病人本身也是一個人,不考慮病人的感受,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另一方面,校長認為此與書院制的教育模式亦有關係。沈教授十分強調書院制中有關實踐人文精神的元素。他指出,在起初的時候,新亞、祟基兩個書院與中國人文思想及宗教思想有很緊密的關聯,認為書院是以另一個角度去展示人文關懷。「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先生曾說:『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並進』;祟基亦有濃厚的基督教精神。我相信,即使在中大成立以前,書院已是一個很好的土壤,促進多元思維在學校植根。」
大學三改四,中大新建了數個規模較小的新書院應付學生數量增加,而新書院的出現,亦對原有制度及思維帶來不少改變。沈校長於這幾年的觀察是,新書院本身是一個規模較小的社區(community),所有人都認識大家,都住在書院裏三、四年,師生之間的關係是更緊密的。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一星期有三、四餐在飯堂共饍,但學生們普遍喜歡這種更緊密的感覺,這也是很多新同學希望選擇新書院的原因。
沈校長重視人文精神,閒時愛寫書法。 (灼見名家圖片)
沈校長重視人文精神,閒時愛寫書法。 (灼見名家圖片)
但與此同時,這也衍生了很多校方以往沒有考慮過的問題。例如因規模所限,新書院在資源上會不及傳統大書院。沈教授舉例指,崇基有自己的圖書館、運動場、音樂廳等,這些都是新書院現在難以提供的。
「有人會覺得這方面對小書院不公平,而我自己的看法是,『公平』不代表每樣資源都要平均一式一樣地分配。『大小不一』的書院模式,可能會令一些人覺得新書院會被冷落。但這也是一個社會縮影:將來出來社會,也總會有大公司及小公司,這又是否代表小公司就一定遜一籌?我認為不是。所以引進不同方式的書院,其實對於同學的學習,也是一種幫助。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學習如何共享校內資源。」
目前,中大沒有再興建新書院的計劃,沈校長認為,書院終歸也需要一個關鍵人數(critical mass),才可以健康地運作及發展。如學生人數再上升,校方暫時初步傾向增加新書院學生的數量應付。

不追逐排名 在全球化中尋找平衡

校內不時都會發生爭議事件,對管理層的挑戰可謂不少,而中大又是人文學科搖籃,在多元思想以外,亦代表着不同價值觀的對壘。面對多變的校園,沈校長一直強調大學的社會性,認為學校的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的反映。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中大作為亞洲一流學府,自然也要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一方面,在全球院校追逐排名的潮流中,人文學科正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另外,本地研究亦彷彿愈來愈不受重視。在這方面,沈校長一直有自己的堅持:「我覺得有些項目是無法量化的,西方有一句名言:『不是所有可數的事物都是重要的』(Not everything that is countable counts)。有些東西是數不到但是重要的, impact factor等是很易量化,但又是否代表只是需要這些東西?
中大的國際學生投入校園生活。 (香港中文大學提供)
中大的國際學生投入校園生活。 (香港中文大學提供)
沈校長希望,大家看看外國一些著名大學可培育出怎樣的人才,他以耶魯大學為例,儘管不是全美第一學府,但歷來培養出多名美國總統及偉大領袖,令耶魯大學一直深受外界尊重。然而,這些深厚的歷史及人文資源,在現今講求量化計算的排名機制內,未必有很大幫助。
沈教授又以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的政策來做說明。他指出,當年UGC曾提出要將研究經費按照研究成果來分配至不同院校。當時他的第一個反應是,人文學科可能會愈來愈弱勢,因與各理工學科比較,人文學科可以產出的研究及經濟效益一定較低。
最後在各大校長爭取下,UGC將政策微調,將若干部分的研究經費撥歸人文學科專用,以免產生「將橙與蘋果比較」的不合理現象。沈校長對政策的敏感觸覺,讓他得以在全球化趨勢與院校全面發展之間,嘗試為中大取得一個平衡。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 (灼見名家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 (灼見名家圖片)
沈祖堯校長簡介
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生命科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2010年獲委任為香港中文大學第七任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1985年加入中大教學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擔任醫生。1992年加入中大醫學院擔任內科學系講師,其後獲晉升為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醫學院副院長(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常務)。2008至2010年出任逸夫書院院長。2007年獲委任為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以表揚他在預防及早期診斷與消化系統相關的癌症方面有傑出貢獻。
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症爆發期間,沈教授積極進行抗疫工作,與另外兩位香港醫生同被《時代》周刊譽為當年的「亞洲英雄」。
沈教授為領導全球腸胃科研究的先驅,帶領15位亞太國家的專家自2004年起展開大腸癌篩查研究,擬定清晰普查指引,在亞太地區提倡大腸癌篩查。由於他對篩查及防預癌症的貢獻,在2008年獲授美國防癌基金會桂冠獎。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