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20:00:3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香港「中文課程『本土』元素」的遐思

當了30多年的中小學中文老師,我所教的中文課程,是不是沒有「本土」元素?怎樣的中文課程,才具有「本土」元素?香港教育局建議學校推行的中小學課程,是不是偏離了「本土」元素?
日前有章報道,某國際校將於新學年喬遷。學校喬遷,擴校增生,誠屬可喜可賀之事。筆者對於國際學校,認識不多,可報章就有關該校的中文課程報道,卻給筆者帶來丁點思緒。報章報道該校的中文課程重「本土」元素,學生「將透過繁體字學中文,授課語言以英語及普通話為主」;學校「堅持以繁體字教中文」。報章的報道雖只是寥寥數語,卻引起筆者的遐思:當了30多年的中小學中文老師,我所教的中文課程,是不是沒有「本土」元素?怎樣的中文課程,才具有「本土」元素?香港教育局建議學校推行的中小學課程,是不是偏離了「本土」元素?
 

何謂「本土」?

 
查閱字典,「本土」的英譯為 local,其詮釋是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place or district,中文的解釋是「本地的」、「地區的」,這與宋王讜「淮南篙工,不能入黃河。蜀之三峽,陝之三間,閩越之惡溪,南康贛石,皆絕險之處,自有本土人為工」(《唐語林‧補遺四》)所指的「本土」,意思完全一樣,是指「當地」「本地」。在香港,當我們談及中文課程的「本土」元素時,該不單單是「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問題,而涉及的更多的是教學語言的本土元素、教材的本土元素、甚至是文字的本土完素。
 
筆者雖生於香港,父輩卻是於40年代後期移居香港的移民。小時候,在新界的鄉郊生活,與香港真正的「本土」居民雜處一隅。唸書的年代,同班的非「本土」同學屈指可數。從孩提年代,到中學畢業,接觸到的「本土」中文元素甚多,原居民的本土「圍頭話」,該是本土族群的中文元素之一,很普通的一句對話:「幹嗎會過來聊一吓?」「無細做呀(失業了)。」筆者雖精通圍頭話,可我從沒有以這本土語言作為授課語言,我們的中文課會以這些圍村口語語調的「本土粵語」作為教學語言嗎? 
 
語文課程最重要的是教材。香港出版中小學教材的出版商,沒有以簡體字出版教材的。哪怎麼樣的中文教材才能稱算得上具有「本土」元素的教材?我相信其內容該是出自「本土」作家或「本土」語文教材設計者的手筆,而不該是採用別的繁體字地區的教材。雖然在眾多本港國際學校及私立學校中,也有採用台灣的語文教材作為學校教材。筆者對這些語文教材的設計,並沒有異議,但若以「本土元素」作為標榜,學生所學習的篇章是不是該出自本土作家的手筆?教材的內容是不是能體現出「本土」的文化為主?筆者也曾任職出版社,對編寫教材也薄有經驗,當年有出版商請台灣作家編寫香港的教材,當中的一篇講述香港回歸的「升旗禮」,也曾引起了一陣漣漪。或許沒有被「本土人士」評為具有「洗腦」元素的語文課程,就是具有本土元素的語文課程吧。筆者從教多年,可幸沒有教過「有洗腦」元素的篇章,但當回想向學生提問什麼是「兄友弟恭」時、「孝悌」的「悌」作何解釋時,他們那一頭霧水的表情,卻讓我感覺到中文本土元素的缺陷。
 
「本土」文化,是族群的文化,香港經歷百多年的英式統治,重英輕中,對於繁體字,本來是帶有點無奈的,於是茶餐廳的待應創出了「OT」代替「檸檬茶」,學生「O 哂嘴」表示不滿。不幸的是這些香港的「本土」中文,尚未達致國際性的約定俗成,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可以接受中文課程偏重此等「本土」元素嗎?
 

語文不應過分標榜「本土」

 
在競爭白熱化的今天,學校,特別是非普羅百姓所能負擔的國際學校以及私立學校,以不同的策略宣傳,是無可厚非的。但這些以「增加學生的語文與文化意識,讓他們具有洞悉使用漢語地區的文化的能力;及能與說中國語言的人溝通,以便將來在國際社會及國際市場能得心應手」作為中文課程的導向的學校,若中文課程重本土元素多於放眼世界,那如何能達到上述的目標呢?
 
語文,作為工具,實不應標榜「本土」元素。優質學校,該以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以「民粹」作招徠。香港的中文課程,從「載道」轉為「工具」,在經濟競賽及功利主義的年代,實屬正常,可在政治陰霾籠罩香江的今天,隨意的一句「中文課程重『本土』元素」,而又不加以解釋,是不是給本港的中文教育塗上一個陰影?
 
作為語文老師,筆者除希望中文課程保留繁體字的學習外,更希望在教材篇章能有實質「本土」元素的篇章,例如便母橋的故事、唐滌生的粵劇、浩園的一些人物事蹟……。少一點政治的誤傷,讓中文的學與教回復昔日的寧靜!
 
(封面圖片:亞新社)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