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版學會4月12日公布2025年香港全民閱讀調查報告,調查圍繞紙本與電子閱讀習慣、AI對青少年學習的影響等議題,以問卷調查、焦點小組訪談等方式收集數據,並提出多項革新建議,呼籲政府、業界及社會各界協力推動閱讀文化轉型。
僅六成市民維持紙本閱讀習慣
自2016年香港全民閱讀調查開始以來,香港市民閱讀習慣呈現「紙本式微、電子崛起」趨勢。調查顯示,2025年紙本書年均閱讀量中位數從2022年的8本銳減至5本,僅61%市民維持紙本閱讀習慣,主因包括時間不足(30%)、偏好網絡內容(15%)及缺乏習慣(40%)。
與此同時,電子閱讀普及率與紙本持平(均佔七成),每日閱讀半小時以上者比例從疫情前60%升至70%,反映碎片化閱讀趨勢加速。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齡群體閱讀偏好差異顯著:青少年熱衷社交媒體和小說等碎片化內容,長者則以新聞為主,且每日電子閱讀比例接近80%。
公共圖書館電子書使用率偏低
調查指出,公共圖書館電子書使用率仍偏低,63.7%市民從未使用相關服務,僅16.4%受訪者曾使用。儘管圖書館功能評價正負面參半(正面39.6%、負面45.4%),但市民對全民閱讀日認可度上升至40.9%。活動方面,專題書展(19.1%)和作家分享會(16.7%)最受歡迎,青少年則偏好跨界活動,如結合音樂和科技。
AI技術的應用備受關注,61%高中生認同其為未來趨勢,但逾半數未曾實際使用。學生最期待AI提供即時翻譯(43.4%)、自動摘要(42.5%)及互動問答(33.6%)功能,家長則對AI可能削弱自主學習能力表示憂慮。
提升閱讀便利
據此,香港出版學會副會長馮肇熙提出建議:
1. 強化紙本誘因:建議推行學生圖書券計劃,並資助出版業界為長者推出「大字版」書籍,提升閱讀便利程度。
2. 革新圖書館功能:推動圖書館轉型為多元空間,增設靜音區、親子共讀區及咖啡討論區,並與社區組織合作推廣「樂齡閱讀」,鼓勵長者終身學習。
3. 整合電子書與AI:倡議出版社增加ePub格式電子書,平台增設社交功能(如閱讀打卡、線上讀書會);公共圖書館可引入AI輔助工具,如即時翻譯、語音朗讀及個性化書單推薦,提升外文學習動力。
4. 創新推廣模式:結合流行文化與科技元素,舉辦「閱讀嘉年華」,吸引不同年齡層參與;善用AI與VR技術設計互動活動,激發青少年興趣。
跨界議閱讀未來及協作
全國人大代表霍啟剛指出,深圳通過立法推動全民閱讀的經驗值得借鑒,並建議以大灣區協作深化區域影響力,並將積極推動政策支持。香港出版總會會長李家駒強調,跨界協作是關鍵,呼籲各界參與即將舉行的全民閱讀日活動,攜手培育可持續的閱讀文化。
科技界代表八達科技總監譚永基提出,AI應用須平衡創新與監管,例如限制學生使用生成式AI完成作業,同時推動學校圖書館引入智能工具。得獎圖書館主任李子謙分享,AI已用於生成個性化書單及多媒體宣傳,但強調實體書不可替代。
作家袁兆昌則展示創意教學案例,如結合AI生成數碼角色引導學生探究傳統文化,證明創新活動能有效激發閱讀興趣。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馮玉麟表示,企業將持續支持STEM科普教育,結合科技與閱讀營造創新氛圍。
「2025 香港閱讀+」將於4月18日至27日舉行,融合書展、作家分享、AI閱讀體驗等多元活動,7月亦有香港書展及香港出版雙年獎頒獎典禮,持續推動閱讀文化落地。出版學會表示,香港閱讀文化正處於轉型關鍵期,需要政府、學校、家庭與產業協作,善用科技與創新活動,建立包容多元的閱讀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