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以下為作者一場關於近體詩格律講座的文字稿,內容主要以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及拗句為主,將分12節發布,以饗讀者。]
承接上文:〈近體詩的平仄與基本句式──近體詩格律概說〉(12之3)
關於黏對,我們先談對,再談黏。所謂對有兩種意思,首先是一聯之內,上下兩句的語法結構完全相同,這是就內容而言,主要指對偶之對。其次是一聯之內,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這是就音律而言,主要指黏對之對。如果一聯之內,黏對之對、對偶之對皆能達到,那就是傳統所謂對仗了。
就基本句式來說,五言對有兩種形式:
1.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對也有兩種形式:
1.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幾種形式,也正好是首句不用韻之近體詩的首聯格律。例如等下會細談的王之渙五絕〈登鸛雀樓〉首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格律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杜甫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首聯:「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格律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是,不少近體詩的首句也可以用韻,如此一來,首聯的平仄就並非完全對立。這當然是首句用韻付出的代價,如五言絕句、律詩的首聯用韻,格律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絕句、律詩的首聯用韻,格律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見無論五七言近體律絕,但凡首句用韻,就會導致首聯的倒數第一字、第三字撞聲而失對。不過,這種失對是可以接受的。舉例而言,王維五律〈送梓州李使君〉首聯:「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格律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乃是上列第一種形式。因為出句「天」字押韻,故與對句「鵑」撞聲。王昌齡七絕〈出塞〉首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格律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乃是上列第三種形式。因為出句「關」字押韻,故與對句「還」撞聲。
詩詞中的三個對偶層次
對偶是就內容而言,指在兩句之間,相對位置的詞性、語法結構一致。從現代文學的修辭手法而言,兩句為對偶,三句為排比,相鄰兩句只要句法相似、字數相同(甚或相近),文字是否有重複處都好,皆可稱為對偶。實際上,這些白話文的對偶兩句之間多半會出現重複用字。舉個例子,張愛玲說:「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這個對偶句,「因為」、「所以」都各在上下句中重複了一次。類似這種的對偶,在詩詞中也會見到。我們可以把詩詞中的對偶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兩句中有相同的文字,和白話文的對偶一樣。比如蔣捷〈一剪梅〉:「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這兩句的句法相似、字數相同,當然可視為對偶。但兩句「了」字重複,且皆為「仄仄平平」句式,故不能視為對仗。準此,「滿招損,謙受益」、「訥於言,敏於行」、「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等,皆為對偶而非對仗。
第二層次,是兩句中沒有重複的文字,但平仄並未相對。比如秦觀〈如夢令〉:「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兩句的基本句式都是「仄仄平平仄仄」,全然不對,因此不能視為對仗。再如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蜀州〉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這兩句的詞性、句法屬對工整,但基本句式卻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兩句末字皆平收,失對。這種情況的產生,是因為既要首句用韻,又要首聯對偶,就造成了顧此失彼的情況。既然此聯末字失對,那怕詞性、句法屬對工整,仍然不可視為對仗。
第三層次,是兩句中不但沒有重複的文字,平仄也全然相對。我們剛才介紹過四種基本句式,兩兩平仄相對,有如鏡像;如果再加上詞性、句法屬對工整,便可達到傳統所謂對仗的要求了。一般律詩、排律首尾以外的各聯,絕大多數都符合對仗的準則。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此外,不少絕句的首尾兩聯也會屬對。比如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仄仄平平仄
黃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韻)
欲窮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層樓。 仄仄仄平平(韻)
首尾二聯的詞性、句法屬對極為工整,無須多言。且一二句的平仄剛好相對,三四句亦然。如此一來,短短一首五絕,就把四種基本句式遍用了一通。這首〈登鸛雀樓〉就是對仗的最佳例子。因此,我們可以把對仗基本規則歸結為:
(1)出句和對句的平仄相對立。
(2)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
(3)出句和對句的句式結構相同(如以主謂短語對主謂短語、以動賓短語對動賓短語等)。
由此可見,對仗是對偶的最高級形式,可使詩詞在形式上和意義上顯得整齊勻稱,予人以美感,是漢語特有的藝術手段。當然,如前所言,四種基本句式中有些位置是可平可仄的,亦即傳統所謂「一三五不論」。在這些位置,平仄相對就較為寬鬆。如〈登鸛雀樓〉尾聯首字「欲」、「更」皆為仄聲,但我們不會批評它失對。
平黏平 仄黏仄
一首近體詩中,就音律來說,同一聯中的兩句有對的關係,而前聯對句與後聯出句則有黏的關係。何謂「黏」?即平黏平,仄黏仄。關鍵在於「二四六分明」。以〈登鸛雀樓〉為例,這首五絕有兩聯,首聯對句(第二句)的第二字「河」為平聲,第四字「海」為仄聲,這兩字的平仄基本上是不會變化的,即所謂「分明」。而尾聯出句(第三句)呢,第二字「窮」為平聲,第四字「里」為仄聲,這兩字的平仄基本上也是不會變化的。進而言之,這兩句的第二、四字都分別為平聲、仄聲,這就是黏。換言之,後聯出句雙數字須與前聯對句雙數字的平仄兩兩一致,音律才會更好聽。絕句兩聯,故有一黏;律詩四聯,故有三黏;N聯的排律,當有N-1黏。我們再舉一首七律,也就是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看看其黏對情況:
劍外忽傳收薊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聞涕淚滿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卻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捲詩書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白日放歌須縱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春作伴好還鄉。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即從巴峽穿巫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陽向洛陽。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此詩二、三句,二(聞、看)、四(淚、子)、六(衣、何)字的平仄相同;四、五句,二(捲、日)、四(書、歌)、六(欲、縱)字的平仄相同;六、七句,四、五句,二(春、從)、四(伴、峽)、六(還、巫)字的平仄也相同。這就是黏。由於黏的原因,四種基本句式在這首詩中各運用了兩次。一、五句為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二、六句為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三、七句為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八句為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分配非常均勻,因此音調也極為和諧悅耳。
當然,〈登鸛雀樓〉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都是首句不用韻的作品。如果首句用韻呢?如前面所舉王維五律〈送梓州李使君〉,我們再把全文迻錄於下聯:
萬壑樹參天。 仄仄仄平平(韻)
千山響杜鵑。 平平仄仄平(韻)
山中一夜雨, 平平平仄仄
樹杪百重泉。 仄仄仄平平(韻)
漢女輸橦布, 仄仄平平仄
巴人訟芋田。 平平仄仄平(韻)
文翁翻教授, 平平平仄仄
不敢倚先賢。 仄仄仄平平(韻)
此詩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相黏,不必多論。至於基本句式,我們發現第一、四、八句皆為仄起平收式,第二、六句為平起平收式,第三、七句為平起仄收式,第五句為仄起仄收式。也就是說,此詩首句如果不用韻,理應也跟第五句一樣,為仄起仄收式;一旦押韻,首句就換為仄起平收式,以致仄起平收式在全詩中出現三次,而仄起仄收式卻只剩一次了。再看王昌齡七絕〈出塞〉全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萬里長征人未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但使龍城飛將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不教胡馬度陰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此詩二三句相黏。基本句式方面,第一、四句皆為平起平收式,第二句為仄起平收式,第三句為仄起仄收式。也就是說,此詩首句如果不用韻,理應使用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旦押韻,首句就換為平起平收式,以致平起平收式在全詩中出現兩次,而平起仄收式在全詩中並未出現。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此來觀照黏也許有點複雜,其實大家不必特意去記,只要記熟四款基本句式,對於黏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
失黏的近體詩
那麼,有沒有失黏的近體詩呢?答案是有的。如中唐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上有黃鸝深樹鳴。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春潮帶雨晚來急, 平平仄仄平平仄
野渡無人舟自橫。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此詩第二句二四六字分別為「有」(仄)、「鸝」(平)、「樹」(仄),而第三句二四六字分別為「潮」(平)、「雨」(仄)、「來」(平),平仄剛好相反,可見失黏。而失黏的結果,是二、四句皆使用了仄起平收句式,理論上不應如此:一般絕句中,雙數句應當一為仄起平收式、一為平起平收式。幸好〈滁州西澗〉首句押韻,使用了平起平收式,有所變化。試想此詩首句不押韻(文字變成「獨憐幽草澗邊茂」之類),必然會使用平起仄收式,如此一來,全詩就獨沽兩種基本句式,對於另外兩種不聞不問,音調也變化不足了。此詩的意境雖然清麗,但我想二三句的失黏,可能是詩人故意營造單調、不和諧的效果,以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吧。這種失黏的絕句,傳統稱為所謂「折腰體」,此外還有另一個名稱叫「拗體」;但我不建議使用「拗體」一名,因為很容易和其他情況產生混淆。
近體詩格律概說 12之4
延伸閱讀:
〈近體詩創作有什麼入門書籍?〉(12之1)
〈近體詩的體裁〉(12之2)
〈近體詩的平仄與基本句式〉(12之3)
〈關於黏對〉(12之4)
〈各種起句方式〉(12之5)
〈關於孤平〉(12之6)
〈關於下三平與下三仄〉(12之7)
〈單拗與雙拗──近體詩格律概說〉(12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