唼唼/ 
(dzap1-dzap35/dzɛp1-dzɛp35)
粵語有「dzap1dzap35」或「dzɛp1-dzɛp35」這樣一個象聲詞,用來形容人吃東西時發出的聲音。《香港粵語大詞典》「 」條(所標讀音與「閘」同)︰「象聲詞。形容嚼或咂東西的聲音︰食到
聲[吃得咂咂有聲]。」若考其本字,實當作「唼」(重叠)。《慧琳音義》卷五十八所載的玄應為《十誦律》作的音義有「唼唼」條,云︰「祖盍反。謂食作聲也。」
又,《集韻》‧洽韻‧側洽切「 」︰「噍聲。」無論是「祖盍反」的「唼」,還是「側洽切」的「
」,粵音都可以是「dzap3」(音同「眨」),而「dzap3」是可以音轉為「dzɛp3」的。何以見得「dzap3」可以音轉為「dzɛp3」呢?
先說二音中的韻腹的轉變。「a」音轉為「ɛ」是有例可援的。如「搲」既可讀「wa35」,又可讀「wɛ35」;又如「也」讀書音「ja13」,語音「jɛ13」(詳拙著《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好也」條)。
再說何以「唼唼」/「
」這個叠詞的調值可以由連續兩個「3」變成前一個「1」,後一個「35」。粵語的象聲詞,無論其原來的讀書音的調值如何,只要一重叠起來,其調值就往往會變成「先11後35」(舒聲)或「先1後35」(入聲)的習慣。如象風吹樹葉的「sa11 sa35(沙沙)聲」,描寫人們驚異時發出的聲音是「wa11 wa35(嘩嘩)聲」,模倣開槍的聲音是「baŋ11baŋ35聲」,所以摹擬咀嚼食物的聲音就可以
是「dzɛp1dzɛp35(唼唼/
)聲」。由此可見,我們形容人咀嚼時發出的「dzɛp1dzɛp35聲」的「dzɛp1」和「dzɛp35」,其本字就當作「唼」或「
」。
若到網路展書讀網站上查找,可以查到一些「唼唼」的用例。如唐 張籍《春水曲》詩︰「鴨鴨,嘴唼唼。」溫庭筠《昆明池水戰》詞︰「茂陵仙去菱花老,唼唼遊魚近煙島。」南宋 陳允平《華胥引》詞︰「雁泊平蕪,鳬依亂荻聲唼唼。」我們用動物吃東西的聲音轉到人們不大注意或者不用注意餐桌禮儀時所發出的咀嚼食物的聲音,不是很傳神嗎?
最後須補充的是,《香港粵語大詞典》「 」條,不但未用本字(《說文》對「
」的解釋是「噍也」,就是咀嚼的意思,並非象聲詞;就筆者所知,在古文獻裏,亦未見其重叠使用),而且所標讀音似不夠精準。筆者幾十年來聽見的都是「dzap1dzap35聲」或「dzɛp1-dzɛp35聲」,而非「dzap2(音同「閘」)dzap2聲」。
由得(jɐu11/35 dɐk5)
《香港粵語大詞典》「由得」條︰「同『由1』。」而其「由」條云︰「1又作『由得』。聽任;任憑;隨便︰你想去邊度玩都由得你[你想去哪玩都隨便你]。」白維國《白話小說語言詞典》「由得」條︰「由着;任憑。[例]做了將軍,由得我做主,怎麼就不許走出?(《說岳》‧三)他偏不肯就說出這裏面的道理來,故意取笑,由得那鴉片鬼着急。(《廿年》‧四八)」
又,元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雜劇》第二本第四折︰「[東原樂]這的是俺娘的機變,非干是妾身脫空。若由得我呵,乞求得効鸞鳳。……」
須注意的是「由得」粵語既可以說成「jɐu11得」,也可以將「由」字變調說成「jɐu35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