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起的環球貿易關稅戰,在中國堅決不受其敲詐而奮起抵抗,歐盟也提出反制關稅,美方即服軟暫緩對中國以外其他國家徵收其所謂「對等關稅」,卻仍進一步提升針對中國的稅率,中國及世界其他國家,仍要小心應對,不要受其蠱惑。
大家要有心理準備,世界在美方如發癲的瞎搞後,已不一樣,全球的貿易巿場信心已遭破壞,國際總貿易必然倒退,而一個以往提及但勢頭不明顯的現象──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將會加快進行。
美元全球支付佔比不足一半
事實上,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公布,美元2月在全球支付中佔比下跌至50%以下,約為49%; 而人民幣佔比則升至六個月高位,由1月的3.79%升至4.33%。有關變幅雖暫不明顯,但相信猶如大壩出現缺口,星火會慢慢形成燎原之勢。
美元過往長時期在國際一幣獨大,主要原因之一為其作為全球貿易的主流交易金融工具,全球貿易愈興旺,美元流通便量便愈大,而其他國家也有必要有足夠的美元儲備,以應付資本賬和支付貿易的需要。
另一方面,各國賺了美元,也會用部分來買美國的國債,也形成對美元的投資需求。
好了,現在美國向全球發動貿易關稅戰,未來環球貿易萎縮,便也令美元的需求減少,而各國少了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自會減少購買美債,同樣不利美元。

減持美債成大勢
其實,自俄烏戰爭後,美國肆意充公俄國的美元資產,其他國家也開始心生恐懼,深怕「他朝君體也相同」,對持有太多美元資產包括美債心存戒心,在國家儲備中寧增持黃金而減持美債,令美元化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最近突然宣布,數位人民幣跨境結算系統將全面連接東盟十國和中東六國,這意味着全球38%的貿易額或將繞過美元主導的SWIFT系統,直接進入「數位人民幣時刻」。這場被《經濟學人》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2.0前哨之戰」的金融遊戲,正在用區塊鏈技術重寫全球經濟的底層代碼。
雖然SWIFT系統仍在努力解決跨境支付延遲三至五天的問題,但中國開發的數位貨幣橋已將清算速度壓縮到7秒。在香港和阿布達比之間的第一次測試中,一家公司通過數位人民幣向一家中東供應商付款。資金不再經過六家仲介銀行,而是通過分散式帳賬本即時接收,手續費下降98%。這種「閃電支付」能力讓以美元為主導的傳統清算系統瞬間顯得笨拙。
上述「數人民幣時刻」,隨時會成為去美元化里程碑,而事實上最近美匯指數走軟,也深具巿場意義。
投資者策略
面對去美元化的潛在影響,投資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策略:
1. 多元化貨幣資產配置
增加非美元資產比重:考慮投資歐元區、人民幣計價的資產或其他新興市場貨幣債券。例如,中國國債因其穩定性和收益率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國際資金。
關注人民幣國際化機會:隨着人民幣在全球貿易和儲備中的使用增加,可適當配置A股、港股或人民幣債券,抓住其潛在升值空間。
2. 黃金與大宗商品投資
增持黃金:去美元化可能削弱美元信用,推高避險資產需求。黃金作為無國界資產,通常在貨幣體系動盪時表現強勁。
關注資源類資產: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因計價貨幣多元化而波動,投資相關ETF或資源國股票(如巴西、俄羅斯企業)可能受益。
3. 區域性機會挖掘
聚焦去美元化先行地區: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和中東市場,這些地區的基建、能源和貿易專案可能更多以非美元結算,相關股票或基金值得關注。
新興市場股票:美元主導地位下降可能減輕新興市場的債務壓力,提振其經濟增長,投資MSCI新興市場指數是一個選擇。
5. 風險管理
對沖美元波動:通過外匯期貨或期權對沖美元貶值風險,尤其是持有大量美元資產時。
避免過度集中:減少對單一市場(如美股)的依賴,以應對美國經濟因去美元化可能面臨的長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