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20:12:1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勿讓老師變成刺蝟老師

當「重視建構家校關係」高唱入雲之際,是否也該重視「建構家長與老師的親和關係」呢?
日前閱讀一則以〈老師無派復活蛋,港媽fb鬧爆涉憤〉為題的報道,內容報道一位家長因為老師沒有給自己的孩子派復活蛋而大發雷霆,在臉書發帖文,大罵老師不公平,語言粗暴,頗有煽動讀者「圍毆」涉事老師之勢。閱罷報道,筆者不禁搖頭嘆息,這真個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當今父母愛子之心,無微不至之程度,古人真的望塵莫及!就連老師對學生的一個小小的額外獎懲,也得冒一個某網民所說的「贏咗個彩,輸咗個女!」之險,真的教人咋舌。雖然有網民對家長作出批評,可筆在閱畢相關臉書所載的「我今晚還要安撫我的『寶貝』加油,下學期再努力,要叻比佢睇……」筆者覺得這位家長有鼓勵孩子努力的心,也不希望孩子會因此而放棄,委實難能可貴。
 
筆者從教多年,深明「獎品」的魅力。這小小的物質獎勵,雖不一定能讓「勤者更勤」、「懶者轉勤」,但對建立師生的關係,有肯定的作用。有關的老師,在不給相關學生派發復活蛋時,或許沒有對這作出考慮。然而,有關的學生家長,對此大發雷霆,怒髮衝冠:「要叻比佢睇,但你叻是靠自己的,和佢無關的」,卻顯出了家長對老師的「敵意」,也把自己推向「怪獸家長」的行列,這又何必呢?
 
從前的家長,對學校的老師,必恭必敬,可如今,大家都可在挑剔老師的不是, 是老師變了還是家長變了?為何家長與教師的關係有這麼大的轉變?筆者沒有作出調查,但以下的一個實例,卻可解釋箇中原因。
 

「合理」的投訴

 
一位剛從教育學院畢業的老師,滿懷憧憬,開開心心的到學校執教鞭。然而,在開學兩個月後,有家長到學校投訴,謂老師要學生做的功課太多,學生負荷不了。校長召見老師,站在家長一方,對老師作出「指引」,要求老師減少學生的功課量。可在兩個星期後,卻有另一位家長向校長告狀,說功課太少。面對兩位家長的「合理」投訴,這位老師的壓力爆破了,當她再面對不同家長的以不同原因「興師問罪」的時候,便據理力爭。這位本來對教育充滿熱誠與憧憬的年輕老師,一下子變成刺蝟老師。家長動不動的「投訴」與「要求」,換來的結果是老師在不知不覺間,就產生了受害者的情緒,變得像刺蝟一樣,築起防線,防範家長的來襲。這樣的一攻一守,哪會有良好的關係?學生哪會有得益?
 
更糟的是,香港的政客,對於能為他們賺取政治利益的議題,絕不放過。近日的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很多學校,不敢參與,背後的原因,不言而喻。隨之而來的政治風波,是學生的功課量問題的政治化。面對政治介入校園,相信個別教師面對的投訴也會倍增,在對立的氣氛下,怪獸家長與刺蝟老師的數目必然愈來愈多。
 
筆者相信沒有家長會故意去刁難老師,他們的投訴,是要一個水落石出,要給孩子一個公道。但尋求水落石出的方法和為孩子尋回公道的方法,是不是一定要透過臉書去作出煽情性的討伐呢?為何不找老師「真情對話」呢?雙贏與雙輸,只是一瞬間的冷靜決定。那位家長的行為,對那位沒有給學生復活蛋的老師的感受是他/她正面臨嚴重的被迫害,他/她能所採取的對策,是把自己變成刺蝟,築起防線。筆者直覺的預測,經此一役,那位派復活蛋的老師,在他/她日後的教學生涯中,或許也不會派復活蛋了。
 
當「重視建構家校關係」高唱入雲之際,是否也該重視「建構家長與老師的親和關係」呢?這個看似是校園裏的「小小議題」,但影響的卻是整個學校教育的文化、學校的氣氛與教育的品質。筆者覺得,要建構家長與老師的親和關係,最基本的是要消除家長的「消費者意識」,不然的話,家長與老師之間的彼此期望,落差會日大、嫌隙會日深。就如那位在臉書發帖文的家長一樣,他/她持着「消費者意識」,期望老師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老師卻給學生「專業的愛」——讓孩子在老師的教學環境下明白機會均等、人權平等、努力才有回報的「愛的鼓勵」。
 
至於能否消除家長的「消費者意識」,那就得看教育決策者的功力了。
 
(封面:網上圖片)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