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19:52:4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中國作為大國 需要怎樣的現代產業體系?

中美競爭既不可避免,也不可怕。不過,對中國來說,一要意識到競爭的核心是現代產業體系,二要意識到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裏,無論是貿易、投資、技術,還是地緣政治等各方面,競爭的焦點在於哪一個經濟體系具有更大的韌性。

今天,在人類步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候,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主要國家間競爭的焦點。儘管愈來愈多的國家面臨內部社會政治問題,但很多問題的根源是經濟問題,尤其是產業體系問題。很多發達國家儘管就產業現代性而言,處於前沿技術和經濟,但也呈現出產業不系統、不全面、不協調的特徵;而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產業體系呈現更多的問題,包括沒有能力發展產業,或者產業不完備,或者產業技術處於低端水準。

在內部,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其經濟結構,而經濟結構則會影響社會階層結構。產業結構的失衡會導致社會結構失衡,最終導致政治的失衡。今天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面臨的問題,大都是產業體系失調的產物。

在國際層面,無論是新冠疫情期間各國所遭遇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問題,還是俄烏戰爭所導致的國家間互相制裁問題,都指向一個國家的產業體系問題。就本質而言,今天國家間的競爭,尤其大國之間的競爭,核心在於經濟韌性的競爭。 

全球範圍內,中美競爭既不可避免,也不可怕。不過,對中國來說,一要意識到競爭的核心是現代產業體系,二要意識到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裏,無論是貿易、投資、技術,還是地緣政治等各方面,競爭的焦點在於哪一個經濟體系具有更大的韌性。 

就此而言,我們需要回答兩個核心問題,第一,作為大國,我們需要怎樣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二,如何獲得這樣一個現代產業體系?

中美競爭既不可避免,也不可怕。(Shutterstock)

現代產業體系的五大特徵

對中國這樣的大經濟體來說,現代產業體系應當體現出「 全、大、多、密、強」五大特徵。

一、全:就是要具備一個完整、完備的產業體系。現代產業體系對大和小的經濟體是不同的概念。儘管所有經濟體都需要產業的現代性,但小的經濟體不需要、也沒有可能擁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往往只要有幾個行業就足夠,因為它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空間,來構建一個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也因為這樣,一個小的經濟體往往會依附一個較大的經濟體,甚至小經濟體的產業會嵌入在一個較大經濟體中。也就是說,小經濟體的安全往往需要通過外部的關係得到保障。但大的經濟體則不同,它需要一個完整、自主、可控和先進的產業體系,這樣一個產業體系保障其不受外在環境的制約而得到可持續發展,同時保障其國家安全。

二、大:就是產量要大。中國有14億人口,並且中產人口已經達到4億,佔30%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改革開放前表現為短缺經濟,幾乎所有的產業產量不足;但隨着政策改進和技術進步,中國的大多數產業,尤其是基於中低端技術的產業已經實現了量產,甚至導致了人們所說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並非負面現象,對此需要做科學的分析。一般而言,當供給大於需求的時候,就會產生產能過剩現象。 現在人們光注意到需求側的問題,而忽視了供給側的問題。

三、多:就是經濟活動必須多樣化。儘管我們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這並不表明我們的經濟活動種類是最多的。前面所說的產能過剩現象或經濟內卷局面,並不是一些人所說的「大」而造成的,而是因為缺少足夠的經濟活動種類造成的。所謂的內卷就是對存量經濟活動的過度競爭所致。經濟活動種類愈少,競爭就愈激烈,就愈內卷。這幾年各地對低空經濟的競爭就非常典型。但如果有更多種類的經濟活動被釋放出來,那麼競爭的激烈度必然減少。在很多的領域,因為監管過度,很多經濟活動被取消,而有些還沒有被釋放出來。在一些城市,地方政府為了城市的美觀,取消了非常生活化的經濟活動,例如報攤、地攤、小商舖等。愈來愈多的城市呈現出有城無市的局面。另一方面,私家船、生物醫藥、互聯網、人工智慧等很多高科技領域的經濟活動因為不被政策許可而落不了地。經濟活動的多樣化必然有力推進現代產業的體系化。

愈來愈多的城市呈現出有城無市的局面。(Shutterstock)
 

四、密:就是經濟活動的密度。「密」和「多」不一樣,多指的是經濟活動的多樣化,而密則指同一經濟活動的細分領域,一種經濟活動愈是細分,密度就愈高;這是和勞動分工有關。在企業層面,如果和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我們的企業(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經濟活動的密度依然很低,大都以什麼都自己生產的方式來進行的,幾乎不存在供應鏈和產業鏈。儘管這樣做可以暫時實現人們所說的安全,但從長遠看,因為缺乏競爭,企業所擁有的技術就會趨於落後。在社會層面,密也體現一個經濟體是否可以滿足不同社會階層的消費偏好。例如一些人喜歡到高檔的餐廳消費,另一些人則喜歡到路邊攤消費;一些人喜歡鞋子舊了就購買新的,另一些則喜歡對舊鞋修修補補。一個有密度的產業應當能夠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

五、強:這比較好理解,即產業系統的先進程度,往往以技術發展水準來衡量。也是在這個背景下,中國政府提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外,要避免卡脖子和脫鈎斷鏈等外在威脅,我們必須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內,發展新質生產力更是構造國家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和關鍵。實際上,當人們說人類進入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時候,便是指向在愈來愈多的行業正在產生的新質生產力。

處理好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關係

一、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涵義

從思想層面來說,新質生產力是一個戰略概念,一個經濟體現代性最核心的體現。沒有新質生產力作為堅實的物質技術制度基礎,就不可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應當把新質生產力視為一個具有國家發展涵義的戰略性概念,而非指一些具體的技術和產業。無論在學術界還是政策研究界,今天人們往往把新質生產力指向一些具體的技術和產業部門,這毋疑過於狹義了。儘管新質生產力需要具體的技術和產業部門來表現或者代表,但將之等同使這個概念失去了戰略涵義。

在世界範圍內,經濟可以分為前沿和趕超經濟;相應地,技術也可以分為前沿和趕超技術。前沿經濟往往指發達經濟體,趕超經濟指發展中經濟體。因此,人們自然可以根據在發達經濟體正在發生的科技進步來定義新質生產力。就近來的討論來看,大部分人都是看着美國(西方)的發展來定義和討論我們國家的新質生產力,或者把我們認為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總和起來。

因為科技一直處於變化過程,新質生產力必然是一個變動的概念。未來技術塑造未來產業。正因為這樣,所有經濟體,凡是有能力的,都會追求技術進步。

正如我們前面對我國現代產業體系所應當具備的特徵的討論所指向的,這裏的關鍵是要處理好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之間的關係,不能簡單地把新質生產力視為是先進的,而把傳統生產力視為是落後的,更不能認為新質生產力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各級政府有這樣的觀念,一旦產生一種被視為是新質生產力的東西就一哄而上,那麼就會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現代產業體系所強調的是產業的現代性,而非只有現代或者未來技術才代表現代性。簡單地說,即使是傳統的農林牧副漁業也可以具備現代性,因此如果認為工業才具有現代性,而忽視了農林牧副漁,那麼一個經濟體(除了少量沒有農業空間的城市經濟體,如新加坡)肯定會出大問題。

現代產業體系所強調的是產業的現代性,而非只有現代或者未來技術才代表現代性。(Shutterstock)
 

二、西方國家的經驗教訓

在這方面,西方一些國家是有深刻的經驗教訓。這裏可以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導下的英國和美國為例。在英國,戴卓爾革命開始之後,金融業被視為最具現代性且主導未來經濟的產業,英國政府因此全面放棄了製造業而把發展重心轉向金融業。儘管這一產業政策塑造了日後人們所見的倫敦金融城,但英國也從此告別了製造業。英國本來存在一個比較完備的製造業體系,但這一政策使得製造業大量流失。這一巨大的判斷錯誤對英國造成了災難性後果,即新製造業與英國無緣。今天英國所有的便是一個畸形的產業結構,就業不足、中產萎縮、社會不公平等幾乎所有病狀都與此有關。這也是英國脫歐的主要因素。

美國的情況也類似。二戰之後,美國形成了一個最系統和完備的產業體系。但如同英國,列根革命之後,美國也放鬆了金融管制,促成了美國資本帶着美國的技術離開了美國本土,流向全球各地,造成今天面臨的去工業化局面,美國幾乎放棄了基於中低端技術之上的產業。儘管一直牢牢佔據着世界的前沿技術,卻沒有能力生產中低端技術工業品。日常商品市場充斥着外國產品。去工業化一直被視為是美國經濟的致命傷,技術、就業和稅收流失,中產規模迅速縮小。中低端技術產品高度依賴進口,而高科技出口對國家安全會產生影響。這樣,中低端產品進口所產生的貿易逆差不能得到高科技出口的平衡,這樣就自然導致貿易不平衡。一旦使用關稅來解決問題,那麼就導致國內通脹,影響人民的生活。很多年來,美國就一直處於這種狀況。這也是美國特朗普右派民粹主義崛起的經濟社會根源。

三、新質生產力和產業升級的關係

因此,作為一個超大經濟體,我們要對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之間的關係作科學的理解。

我們需要一個完整的大產業體系,既需要新質生產力,更需要鞏固傳統生產力;需要科學理解新質生產力和產業升級之間的關係。產業升級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是今天生產鞋帽,明天生產電子產品;二是始終生產鞋帽,但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第一種是不同產業之間的升級,即從傳統產業升級到現代產業;第二種是在同一種產業範疇內的升級,一件衣服既可以賣500元,也可以賣5000元。 經驗地看,這兩種升級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對傳統和新質生產力之間的科學理解應當是:一方面,通過追求新的技術進步來塑造未來產業;另一方面,通過新的技術來賦能老的產業,促成老產業的升級。 

就政策執行而言,這也要求我們:第一,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基於新質生產力之上的新產業;第二,對每一種新的技術,不能一哄而上,把所有資源投入到新產業上,而忽視了老的產業,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需要思考如何通過新技術來賦能老產業,促成老產業的升級。

現代產業體系 2-1

原刊於「大灣區評論」微信公眾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鄭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