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21:30:1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鹹出情緒病?中醫指古醫書有載  精神科:忌節食、勿走碳水、宜靜觀訓練

港人普遍都知道高鹽飲食跟高血壓、心血管病有關。最近國際醫學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太鹹的飲食可以增加抑鬱症風險。這研究角度雖說尚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曾有文獻[1]指出2030年造成全球重大醫療及經濟負擔的三大疾病包括:愛滋病、抑鬱症、冠心病。減鹽如果可一併減低以上三分之二負擔的話,的確令人期待。

政府一向重視降低市民攝取鹽和糖的攝取量,冀以此減低對社會及醫療系統造成的負擔。2015年成立的「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一直鼓吹減鹽與糖,因為大量醫學研究證實:高鹽飲食可增加高血壓及罹患心血管病、中風、冠心病等風險;而高糖飲食則可增加肥胖、心臟病、糖尿病等風險。但說到吃太鹹跟情緒病有關,之前確實沒什麼人提過。

高鹽飲食致鬱研究3月首次於網上發表。(Journal of Immunology)
 

高鹽飲食  增抑鬱症、炎症、自身免疫病風險

上述高鹽飲食致鬱研究,3月份首次於《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2] 網上發表,由中國南京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新疆醫科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小鼠實驗,證實攝食高鹽飲食後,小鼠會出現類似人類抑鬱症時的行為表現,生活質素降低。

實驗將小鼠分成:A.高鹽組(攝取高鹽飲食5至8星期)、B.正常飲食組(被投餵正常飲食)、C.行為限制組(人為製造壓力及抑鬱反應)。初步結果發現,高鹽組實驗鼠的脾臟及大腦區域白介素 IL-17A上升,表現出抑鬱反應。

白介素曾在臨床實驗中證實與抑鬱症有關,也是自身免疫病、炎症疾病及癌症的主要病理細胞因數和治療靶點。加上高鹽組的抑鬱表現近似C組,顯示高鹽飲食跟白介素 IL-17A水平及抑鬱症表現有關聯。

由於約40%白介素由gamma-delta T細胞(γδT cells)所製造,實驗人員試過剔除部分實驗鼠的gamma-delta T細胞,發現加鹹飲食對小鼠們再無特別影響。

亞洲人最愛的老抽、魚露、蠔油、雞粉都屬於高鹽飲食。(Shutterstock)
 

抗鬱研究新路向:白介素或gamma-delta T細胞

研究的源起於抑鬱症是引致自殺的主要原因,患者同時也更易感染、患上自體免疫病及腫瘤;而高鹽飲食又巧合地跟細菌感染、心血管疾病及自體免疫病症有關。加上新近研究顯示高鹽飲食跟神經疾病(如周邊血管神經功能障礙症、認知障礙、大腦氧化還原失衡及粒線體改變)有關,研究團隊認為攝取過量鹽分是貫穿幾個病理範疇的合理解釋。

外媒MNT請來的骨科內科醫生Dr. Richard C. Calderone發表意見:「雖然上述研究仍處動物實驗階段,且抑鬱症成因複雜,如何控鹽言之尚早,但實驗本身已點出白介素IL-17A或gamma-delta T細胞與抑鬱症的藥物學管理息息相關,值得進一步研究。」

中醫:過鹹傷腎、過勞傷心腎

香港註冊中醫師唐文儀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鹹入腎,腎主水,水克火,而心主火,主神。適度鹹養腎,過度鹹則傷腎兼且傷神。這套學理與現代醫學某程度契合,一方面解釋高鹽飲食為何不宜心血管疾病者,另一方面亦解釋了腎傷則虛,不能生精、生髓、生腦。大腦欠缺養分補充,則會出現情緒抑鬱、無精打采、焦躁不安、睡不安寧等一系列症狀,統稱『不寐』,跟現代精神科醫學DSM-5所定義的抑鬱症或焦慮症相若。」

進食多少鹽為之多呢?WHO建議成年人每人每日的鈉攝取量應少於2 000毫克(2000毫克鈉即2克鈉,或5克鹽,分量略少於一平茶匙)。衞生署估計2020至2022年度香港人均鹽攝取量為8.5克,希望2025年降至6克或更低。

至於都市人的通病──過勞,唐文儀醫師又引述近代名醫王仲奇所言:「(人)非鐵骨銅筋之肌體,無三頭六臂的功能,精力難支,形神交瘁。」倘過鹹、過勞、神傷、腎陰腎陽虛則會出現情志病,病狀表現複雜,需以湯藥、針灸、拔罐等多元交叉治療。

曾有律師患者因抑鬱症吃過多種補藥皆無效,後來找到唐醫師,改用六味地黃丸補腎,情況改善。另有一位女銷售高層,因常常需要出席晚宴應酬,吃過鹹過量,日久腎功能虧虛,一出外用膳便失眠焦躁,百試不爽。

註冊中醫師唐文儀指:「鹹入腎,腎主水,過鹹易洩心火,傷腎兼且傷神。跟現代醫學三高者要限鹽同一道理,亦解釋了腎傷則虛,不能生精、生髓,日久出現出現情緒抑鬱、無精打采、焦躁不安、睡不安寧等『不寐』症狀,跟抑鬱症或焦慮症相若。」(Shutterstock)
 

精神科:節食易致低血糖、低碳水壓力

香港精神科專科醫生王駿濱(Gordon Wong)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上述研究仍頗新,而且未正式進入臨床階段。「如果說到飲食與情緒病的關係,醫生可能更關注長期節食者因減肥出現低血糖而影響心情。」聽聞有些明星名人會長達數年不吃米飯,他明確指出:「欠缺碳水化合物會令身體進入飢荒狀態,產生壓力令情緒波動,反為不妙。人體每日必須營養素:蛋白質、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缺一不可。」

對於因為嚴重抑鬱症而不願進食、體重暴跌者,王駿濱醫生建議可飲用特別配方的營養奶品,已包含上述三大營養素,會令人有飽腹感。

怎樣知道自己受抑鬱症影響?王駿濱提醒大家留意以下數點:失眠(或早醒)、常常哭、沒有胃口(體重暴跌)、容易緊張或焦慮(例如一想起返工就心跳反胃、愈走近公司身體就愈繃緊、一開會就腦袋一片空白)、工作時難以專注、出現驚恐症(頭暈、呼吸困難、彷彿經歷大病或瀕死)。

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有5%人口約2.8億人罹患抑鬱症,女性患者比男性多5成,而60歲以上長者患病比率亦提高至5.7%。

精神科專科醫生王駿濱指,靜觀訓練登陸香港已經20年,並非什麼新事物,靜觀可有效訓練覺察力,讓人專注當下。(Shutterstock)
 

靜觀訓練:第三代心理輔導

王駿濱說,自己診症時較少談飲食習慣,反為會集中教授靜觀或正念(Mindfulness)技巧。「大家或許聽過靜觀呼吸、靜觀步行、正念飲食等,關鍵正是提升自己的覺察力,不被外界環境及內在情緒牽動,只專注於此時此刻眼前所發生的事,觀察及接納自己,不加批判」;「如果說大家熟知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第二代行為治療,那麼靜觀治療就是第三代,屬於現代生活形態精神學(Lifestyle psychiatry)流派。第一代呢?不就是佛洛伊德年代病人躺着、精神科醫生站着進行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那種囉。」咦,好像電影《無間道》裏的梁朝偉與陳慧琳啊,不過戲中的陳慧琳是心理學家而非醫生。

問到上班路上可採用靜觀步行與靜觀呼吸,午飯時間可採用靜觀進食,那麼被上司「照肺」時又如何靜觀呢?王駿濱說一樣可以做到,「你可以面紅耳赤,不管三七二十一鬧回去,也可以停下來,觀察自己,然後再決定下一步,是平心靜氣接受?還是要罵回去?」他說學習需時約兩星期,但要終身練習才能深化,養成習慣,並靈活運用。

 

醫學資料來源:

[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664601/#:~:text=The%20three%20leading%20causes%20of,the%20baseline%20and%20pessimistic%20scenarios

[2] https://doi.org/10.1093/jimmun/vkaf019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