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22:22:0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科技讀懂腦電波:遊戲化學習改變香港教育?

「阿媽,我唔係打機,我係學緊物理!」這句話可能很快不再是偷懶的藉口。科大的VR物理實驗室讓學生在虛擬空間組裝電路、觀察重力效應,甚至走進原子內部。

最近在朋友聚會上,聽到一位家長抱怨:「我個仔溫書咗五分鐘就開始玩手機,點算?」這讓我想起前陣子YouTube影片看到的一幕:一群小學生頭戴「高科技頭箍」,正全神貫注地通過意念控制屏幕上的賽車遊戲。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正在歐洲學校試行的「神經反饋遊戲化學習」(Neurofeedback Gamified Learning)。

專注力不足的剋星

傳統課堂上,老師最頭痛的莫過於學生人在心不在。但現在,一些國內學校開始用腦電波頭箍(EEG裝置)配合遊戲化學習,實時監測學生的專注度。當腦電波顯示學生進入專注模式,遊戲角色就會加速;一旦分心,遊戲就會暫停──這簡直是開小差的剋星。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這種方法對ADHD(專注力不足)學生特別有效。參與試驗的陳老師笑說:「以前要不停提醒小明專心,而家個game幫我做埋。」更有趣的是,學生為了破關,會主動學習調節自己的注意力,形成良性循環。

「阿媽,我唔係打機,我係學緊物理!」這句話可能很快不再是偷懶的藉口。香港科技大學開發的VR物理實驗室,讓學生在虛擬空間組裝電路、觀察重力效應,甚至走進原子內部。試想像:學牛頓定律時能親身體驗太空無重狀態,誰還會覺得物理悶?更突破的是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在天津的虛擬醫院,護理學生可以用意念控制虛擬病床高度。研究員解釋:「當你集中精神想像病床上升,系統就會感應到對應腦電波。」這種「心想事成」的學習方式,讓複雜的臨床操作變得直觀。

手遊助學生冥想減壓

學業壓力大的香港學生,現在多了一個情緒出口。本地有初創開發遊戲,要求玩家每天完成15分鐘冥想來灌溉自己的星球。有趣的是,它會根據用戶的腦電波數據,推薦個性化的減壓活動。開發團隊分享:「有學生發現自己聽雨聲時的alpha波(與放鬆相關)最活躍,現在考試前都會聽白噪音。」有研究發現,白噪音對ADHD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好處。部分學校更將遊戲數據用於輔導工作──當系統發現某班級整體焦慮值上升,社工便會提前介入。

這項技術甚至走進體育界。台灣已有體育學院測試用神經反饋訓練射擊選手:當運動員的beta波(與專注相關)達到理想狀態,系統會發出提示音。教練說:「運動員學會辨識『冠軍狀態』的腦電波,比賽時就能主動調節。」更有趣的是美國某高爾夫學院開發的「意念推桿」系統──如果球員揮桿前腦電波顯示焦躁,虛擬教練會即時提醒:「深呼吸!」據說參與訓練的學生,推桿準確率提升了20%。

教育局宜先資助SEN學生使用

當然,新技術也引發擔憂:

  • 「頭箍恐懼症」:部分學生抗拒佩戴EEG設備,覺得像被讀心

  • 數據隱私:腦電波是極私密信息,如何防止濫用?

  • 數碼鴻溝:一套VR設備動輒上萬港元,基層學校如何負擔?

筆者建議可以從特殊教育需求(SEN)學生開始試點,再逐步推廣。而教育局的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能資助學校引進相關技術。

大家可以去想像2030年的香港課堂:

  • 歷史課:VR重現鴉片戰爭現場,學生用BCI投票決定林則徐的行動

  • 作文課:系統根據腦電波波動,推薦最激發創意的寫作時段

  • 考試前:AI分析你的壓力腦波,訂定複習節奏

這些聽起來像科幻情節,但香港科技園已有初創企業研發原型。正如一位中學生在體驗後所說:「原來專心唔係靠死忍,個腦都可以練肌肉!」或許某天,「你今日專注度幾多分」會取代「你測驗幾分」成為香港家長的口頭禪。當教育不再是一味坐定定,而是讓學習變得像打機一樣引人入勝──這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

更多精采文章

馮穎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