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集團擬向貝萊德為首的財團出售巴拿馬運河兩個港口的交易,上周又出現新發展:本來須於4月2日簽署落實的交易,據接近長和高層的消息人士透露,簽約已延期。另一方面,中國當局終於表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二司負責人表示,注意到長和擬售巴拿馬碼頭的交易,將依法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對於長和集團擬出售其在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權益,包括於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營運權益之動機與目的,已有許多文章分析過,筆者無意在此討論。
令北京措手不及的原因
事件的緣起,據報道是長和集團在公布交易前沒有知會中央,令中央無法應對部署。大家也清楚,特朗普對於「奪回」巴拿馬運河的想法,最早是從他競選成功後,約去年12月時已開始提出,並稱運河「對我們國家至關重要」。此外,特朗普在上任第一天(1月20日),於就職演説中亦宣布誓言要接管巴拿馬運河,「我們要把它收回來」。
對於特朗普這個「陽謀」,北京當局是否有事先做好研判和分析,以及向長和「摸底」?以事態發展來看,要到長和公布交易9天後的3月13日,港澳辦才轉載《大公報》當天的評論文章〈莫天真 勿糊塗〉;3月15日再轉載另一篇文章〈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至於香港政府這邊,消息人士透露,當局在3月4日(即公布交易當天)得知長和集團將出售其所有海外港口業務後,才「第一時間」與長和聯繫。

一帶一路的未來
這次事件之所以全球矚目,是由於長和擬出售其在23個國家之43個港口的199個泊位權益,將直接影響到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未來,以及中國經貿、海事和戰略布局。一旦美國控制這麼多個國家的多個港口,將削弱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威脅中國貿易和製造業,同時對一帶一路倡議構成重大打擊。至於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營運權益,更牽涉到中國未來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影響力。
事實上,像一帶一路這種跨大洲、跨大洋級的全球倡議之成敗,很大程度取決於一個全球化(友善)的大環境,甚至一定程度也需要自由國際秩序繼續存在,才有利於其推展。然而在今天的新帝國主義時代裏,中國幾乎沒有能力阻止美國控制巴拿馬運河,因為它位於美國的「後院」,附近有強大的美國海軍與軍事存在,中國海軍在美國後院的影響力和實力也無法與美國匹敵。而且為遏制中國的影響力,美國早已施壓巴拿馬退出一帶一路倡議,巴方還派出審計小組進駐和記港口所屬的巴拿馬港口公司展開調查。
再者,特朗普希望控制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的意圖,實際上就是對全球海上咽喉要道(maritime chokepoints)的爭奪。一旦把這些咽喉要道的控制權拿到手,任你在海外有多少港口也難以前往;加上長和計劃出售的港口不少也距離中國本土極遠,即使近年中國海軍實力有所增強,也是鞭長莫及。可以預見,經過今次事件後,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將更舉步維艱。

一個裏外不是人的未來
這次事件顯示中國鋭意布局全球港口的背後,正面臨多重矛盾:中國固然希望繼續透過投資全球重要港口以推展其海洋戰略,但這次事件正反映出,這布局的成敗繫於長和集團──根據2024年數據,在78個中國大陸或香港擁有或經營的港口中,長和佔其中33個港口。
然而,經過這次事件之後,不難想像北京已沒有信心將這麼重要的海事資產委託給一家香港私人企業。之不過,假如沒有長和或香港這個角色,中國能否維持全球港口網絡亦成疑問──香港特區的獨立性是長和集團取得這些港口權益的一大要素。
更嚴重的是,北京的介入證實了特朗普關於香港企業對中國的戰略作用的指控,以及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表示「港企與中企無異」,強調香港企業「完全受北京控制」的説法。在香港和港企的獨立性受到外界質疑的同時,北京對於持有戰略資產的香港商界仍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這一點,也將愈發不可接受。這對香港來說毋疑是個雙重打擊,並會是個重要分水嶺。對香港今後的走向,具有決定性影響。
從這次事件可見,無論長和採取哪一個選項,同樣會面對嚴重後果,基本上不存在一個「正確」選項──這或許就是今天香港的縮影。在大國角力下,大國紛紛脫下絲絨手套,露出了底下的鐵拳頭,香港作為一個城市已無退路。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