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00:28:1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放手何其難?

瑪麗·蒙特梭利曾說:「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們有能力完成的事情。」這包括學繫鞋帶、處理學校挑戰,以及成年後的工作與人生。

上周末,筆者的幼稚園舉辦了一場親子運動會。在親子接力賽環節,筆者注意到一個現象,有些家長在前面拉着孩子跑,有些家長讓孩子在前面跑,自己跟在後面。這兩種方式各有意義,反映出親子關係的不同階段。這也不禁讓人思考教育界常討論的話題:何時該領着孩子,何時又該讓孩子領跑?簡而言之,就是「放手」。

這說起來和寫起來都很簡單,但實踐起來卻並不容易。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獨立自信地面對人生,也明白放手的必要,但出於本能或擔憂,卻始終難以做到。在此,筆者提出幾個方法,與大家共勉。

三種方法放手讓孩子成長

一、認識自己,了解孩子的需要:日常生活中,許多糾結源於對自己的不了解,甚至不願承認這一點。我們常以為自己最了解孩子,但實際上未必如此。筆者建議以輕鬆的心態觀察自己的行為與想法,並反問「我為什麼會這麼做?」避免帶着批判,只須用欣賞甚至幽默的態度去反思。當我們逐漸了解自己,也就更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需求,進而知道哪些時候需要引導,哪些時候需要放手,掌握收與放的平衡。

二、靈活地參考成功例子:麥何小娟在她的著作《我的女兒,麥明詩》中提到,孩子在幼兒期需要由父母主導,小學期則要給予他們有限選擇,中學期須與孩子一起訂立規範。這種直向線性的育兒方式值得借鑒,而我們也可以將其改為橫向靈活模式。比如,價值觀教育可採取更主導的方式;小事如選擇水果,則讓孩子自由選擇;至於行為習慣的養成,則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規範。

三、玩「放大版孩子與縮小版自己」的想像遊戲:我們總是在廣告中看到父母在孩子前後或者大手拉小手的畫面,營造家庭的溫馨畫面。讓我們玩一個想像遊戲:將孩子想像成大人,自己則縮小為孩子,這樣的視角轉換是不是讓我們更容易明白,如何讓孩子獨立面對生活?這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所謂的放手了。

瑪麗·蒙特梭利曾說:「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們有能力完成的事情。」這包括學繫鞋帶、處理學校挑戰,以及成年後的工作與人生。如果父母剝奪了這些機會,孩子也將失去成長和實現潛能的可能。願每位父母都能更了解自己與孩子,用靈活的方式教育,並勇敢地學會放手。

陳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