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Mar 31 2025 02:40:1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公醫「革命」明年上路

醫療收費改革!門診由50元加到200元。按以往的社會風氣,事前以為加幅最多不過50%。而家呢個加幅豈止改革,直情係「革命」!當局咁勇,說白了:在新時代下,政府強勢!希望改革後,醫生能給病人多一些時間和關顧,給機會病人表達他們的感覺。

對我來說,25日公布的公醫明年加費大計,遠遠緊要過周前財爺公布的年度預算案。

唔怕俾人鬧:我基本上支持。

但冇諗到當局咁夠pok。最厲害既唔係門診CT/MRI收500蚊,而係門診由50蚊加3倍到200蚊。

相對來說,急症由180元增到400元,已算客氣。雖然危殆/危急症費用全免,但你想享用乜?

按以往的社會風氣,事前以為加幅最多不過50%。

而家呢個加幅豈止改革,直情係「革命」!

當局咁勇,說白了:在新時代下,政府強勢!

長者在750萬人裏的佔比穩步上升,壽命也愈來愈長,加大醫療、社福開支。(Shutterstock)
 

昔日政風、人口老化加重開支

舊日,泛民壟斷政治市場。政治上只有一個目的:普選!經濟上反對發展;社會/民生上循例借基層來壓政府價,加大政治壓力,逼當局用普選來交換。

因此,公家收費幾年一次加20%已不得了,年均怕僅超通脹。

故在新時代前,60、70年前英治定下的超低收費結構,永遠無法改善。後果短期是需求長期爆棚,嚴重擠塞/congestion;長遠則庫房遲早爆煲。

近年連年的千億赤字,基本上與此有關。

當然,更根本的因素是人口老化:長者在750萬人裏的佔比穩步上升,壽命也愈來愈長,加大醫療、社福開支。

為超高政府部門運作辯解?

(這並非為政府部門超高的運作費用,包括官員和公僕的超市場待遇辯解。改革公共服務收費結構的同時,特首是否也要搵個港版Elon Musk幫吓眼?至於美國Trump王不經正式程序成立的炒人部門DOGE,香港只要守住歷來的法治程序,是不會出現的。我們大可放心!)

筆者發覺區內診所不可能有位,於是逐步擴大到全港,發覺仍然係逢診所都暫時滿額。(Shutterstock)
 

門診難求 私醫也日日滿額

急症收400蚊若真能鼓勵頭暈身㷫、屙嘔肚痛的求診者改看住處附近收費相若的私醫,縮短急症室輪候的時間,讓醫護有較寬裕的時間照顧較少的求診者,尤其是危重者,善莫大焉。問題是,如何確保部分衝急症的市民改看私醫後,後者不會借勢加價?

我近月也因為傷風感冒看過收費300-400蚊的私醫,服務滿意。但收費可能在私醫裏算比較平,日日都滿額。非熟客冇得預約,幾乎醫務所一開門就要去輪候,等醫生有空檔時叫你遞補。

目前門診收50蚊的做法,基本上24小時全港的政府診所都爆棚,連長洲都冇位。我上月因為腰扭傷(先看了幾次大學中醫,相信盤骨髂骨與骶骨之間的關節有傷。但限於費用,難以長時間睇),按政府門診預約app的建議,每個鐘click入睇邊個診所有位。初初只留意區內的診所,後來發覺根本不可能有位,逐步擴大到全港,發覺仍然係逢診所都「暫時滿額」。最後,唔知點神起上嚟,突然蹦出一個未滿既sign,條件反射地click入,才算搶到位。

筆者頭尾係診所坐咗約2.5鐘,結果入到醫生房,由推門入去到出番來,最多3分鐘。(Shutterstock)
 

時間短、服務淺 望改革能改善

我去個間診要轉車,地鐵大約10個站。我唔熟附近,怕遲到被DQ,早咗成個鐘頭到。候診大堂大把空位。但輪到叫我入房,已過咗預約時間個幾鐘,換言之,我頭尾係診所坐咗約2.5鐘,坐到要起身做下伸展。

結果入到醫生房,由推門入去到出番來,最多3分鐘。我講完症狀和可能的成因後,醫生做咗一個我覺得重要的檢查:試下腿部有冇痛。我覺得冇。

由於腰痛冇放射落腿部,醫生判斷係肌肉痛,無關筋腱、神經,睇來唔係大件事。於是開必理痛同一種肌肉酸痛搽的軟膏。兩種都藥房有售,毋須醫生寫紙。

換了改革後200蚊一次的門診,我是否有權問醫生可否照X光?甚至可否俾500蚊照MRI,睇下軟組織有否撕裂(CT無法顯示軟組織)?又或者請物理治療部評估傷患的性質和程度?

晚了。就此打住。希望改革後,醫生能給病人多一些時間和關顧,給機會病人表達他們的感覺。

原刊於作者網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崔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