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03 2025 04:52:3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依附的迷霧

依附理論探討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模式,分為安全、逃避、焦慮和紊亂四種。找出自己的依附類型,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

這天,一歲多的小小孫見到我到他家,本來是歡天喜地地張開手要婆婆抱。怎知見到自己的媽在換衣服,就會一手甩開我,嚷着要媽媽抱。

「這個小朋友好聰明,知道我要離開,所以這樣『黏我』!」沒辦法,這根本就是天性。記得女兒小時候,也不是這樣。好端端地送她上學,怎知一到學校門口,她就來一趟「呼天搶地、生離死別」似的嚎啕大哭,然後死拉着我不放。後來了解多點心理學的研究理論,就明白這就是人最心深處的心理歷程,叫做依附(Attachment),是在親密關係中常出現的:存在於親子關係,也存在於夫妻、朋友之間。

四種類型依附類型

而依附也有四種類型:

安全依附:這是最理想的,就像孩子見到媽媽離開,會焦慮會哭,但一陣子就可以安定下來。及後見到媽媽出現,笑容立刻出現。

逃避依附:當照顧者(或所愛的)離開時,沒有任何反應,其實只是內心的壓抑,裝作沒事。有説這類孩子成長後,面對親密關係時,會掩藏自己的情緒。

焦慮依附:就是孩子當母親離開時會放聲大哭,無論怎樣安撫也沒用。有些情況甚至是母親回到他身邊,她會又打又哭的仍無法安靜。這類生怕所愛的人會離開自己的憂慮,到成人之後就是那類「愛恨交纏」,一直要「黏着」所愛人不放的糾結關係。

紊亂依附:就是孩子在母親離去時不知所措,很想母親抱抱但媽媽張開手時他又退後逃避,一方面想要媽媽的愛,但又怕受傷。有學者説這類的孩子(或成人)通常來自暴力或病態家庭,所以面對親密關係時常會驚惶失措,不知道怎樣面對。簡單來説,就是他們從沒經歷過「被愛」。

不過,我的小小乖孫絕對是「安全依附」。因為媽媽走後,他很快就投入別的活動,如跟我唱歌仔(「一盅兩件」、「我要向高山舉目」是他的摯愛),玩波波等。更深深知道,兩個小時後媽媽回來,他又會如常地親她嗲她的啊!

但對於那些發覺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出現焦慮、逃避或紊亂型依附的朋友(讀者),我的忠告是:找個信任得過的人(最好有輔導或心理背景的),跟她談談,請她扶你一把,助你走出這個「依附的迷霧」。否則,面對親密關係的當下,你會不知進退,甚至被過去原生家庭的壞影響,繼續一代傳一代地延續下去啊!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羅乃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