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4:46:0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能夠閱讀下去的理由

說到最後,能夠閱讀下去,是因為我喜歡文字,也不理會能看多少本了,載體是什麼也已經不再重要。

承接前文:〈尋找書的故事〉

香港「尺金寸土」,當書本已擺滿了數個書櫃,佔據家中不少空間時,很容易引起家庭糾紛,我唯有把一些存放在辦公室,但不久又再沒有空間了,我不禁重新再審視自己的閱讀習慣:有什麼書只買沒看,什麼書只看了部分,有什麼書要儲滿整個系列,又有什麼書會一看再看的呢?

我發覺很多時候,自己的購買意欲已經變成一種慣性,一種衝動,而不是自己真心喜歡,真心想要看的書。有很多時候,那些不過是人有我也要有的暢銷書。從那時開始,我嘗試控制着自己買書的欲望,了解自己的真心需要,假如看到一本喜歡的書,我先按捺着購買欲,過一兩星期,再逛書店,看看是否仍有想買的意思。

如有的話,我又會多等一會,讓書本退出了新書推介的專櫃後,再看看自己是否仍然維持最初的欲望。很多時再次逛書店,就會發覺自己實際上並不是太喜歡那本書,那只是一時衝動。有時甚至忘記了自己曾經與某本書有過一見鍾情的相遇。這樣,漸漸又回到了最初買書的那種猶豫之中,也與當年尋找伴侶的方法何其相似。

知音與相遇

過了一段如同禁食的時間,我開始多逛二手書店,並且限制自己只買兩至三本。由於選擇的主題範圍有限,所以這種方法有效地抑制了藏書的增長速度。在二手書店找書,是一種很奇妙的經歷。很多時帶着碰運氣的心態,希望找到某作者某類書,那多是失望而回的。但若果偶爾隨心閒逛,卻又會與某本心儀的書不期而遇。看着那幾本書是作者最佳的作品都同時出現,那肯定在遠方有一個知音,曾經很喜歡這個作家,於是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又把它們賣掉呢?想到這裏,尋書與人世間的相遇也頗為類似。

後來,在不同時期重複看到一些愛書人都提到,其實可以計算到自己大概一生之中能夠看完多少本書⋯⋯我不禁憂鬱起來──原來自己也到了一定的年紀,可以做的事情也有一個限期或限量,如衞斯理說,這些都有生命配額。這令我買書的舉動變得更為審慎。

就在這期間,各類新式閱讀器出現了,我在很早期買了一部閱讀器,但由於藏書不多,也找不到我喜歡的書籍類型,速度也慢,用不了多久就放在一旁了。不少人都會說看實體書和電子書感覺不同,確實如此,不過閱讀器給予的閱讀感也不錯的,而且方便㩦帶,算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   

沉重的負擔

到了去年,因要離港,很痛苦地把自己的藏書狠狠作一個割捨,把三分之一丟掉了,三分之一放在老家,三分之一寄到外國。當我把一本本書放進箱子,十多本已經重得難以搬運,覺得十分累贅,除了放在家,搬到哪裏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再反思自己買了什麼?我買了知識、情感、虛榮,還是單純的娛樂?究竟我最喜歡的是什麼書?這本為什麼要留下,那本又為什麼丟棄呢?把它們分類處理的時候,我豁然更了解自己。留下和丟棄,本來就是我們經常面對的問題。

那次之後,我買了一個新的閱讀器,近年的閱讀器已經大有進步,甚至有彩色的顯示屏,而且多了很多中文書、有聲書,連漫畫也可以在裏面看了。我用閱讀器看書的速度比我過往任何一個時刻都多,因為它像那些影視串流平台一樣,能夠找出個人興趣,替你篩選出合乎口味的書籍,結果無論我用閱讀器或智能手機,我都很快把書看完,原因就是我喜歡那個故事,那本書。說到最後,能夠閱讀下去,是因為我喜歡文字,也不理會能看多少本了,載體是什麼也已經不再重要。是的,喜歡的話,載體是什麼也不重要了。

陳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