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Mar 30 2025 09:21:0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香港應主動對接十五五綠色減碳機遇 盡快檢討《氣候行動藍圖》

政府須投入時間和精力,展開透明且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的諮詢,並與公眾推行政策壓力測試,確保在2026年前制定進取務實目標的減碳路線圖。同時,香港市民應該凝聚共識,扭轉習慣以減碳,支持香港政府主動對接「十五五」規劃,以及更新其氣候政策。

2025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目前中央正進行「十五五」規劃前期研究,預期新質生產力和綠色轉型等範疇將會是其中重點。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公布《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準備於「十五五」期間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體系,藉以推進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並加快綠色轉型。

同時,為配合中國履行《巴黎協定》的責任,香港需要於明年檢討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和更新《氣候行動藍圖》。作為國家發展較成熟的城市,香港應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快氣候行動且更進取地推動減碳,以助國家達成雙碳目標。

國家自「十二五」規劃即開始推動「綠色發展」,並把綠色發展成為「十三五」時期主基調,首次提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目標,「十四五」更明確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的具體目標,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且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直是國家發展重點。而香港政府早於2007年已經着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於2010年推出《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及行動綱領》,提出於2020年把本港碳強度從2005年水平降低50%至60%的目標。港府超額完成上述減碳目標後,於2021年再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使香港成為唯一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亞洲主要城市。

香港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為4.5公噸,低於部分亞洲主要城市如新加坡。(Shutterstock)
 

港碳預算2029會超出限制

根據思匯政策研究所與其他機構共同開發的動態情景分析工具「香港能源政策模擬器」(EPS)碳排放趨勢分析顯示,本地近年來的氣候措施已讓香港於應負的減碳承擔中,配合《巴黎協定》所建議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攝氏2度之內。從2014至2022年,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下跌24%,其中能源發電範疇排放量減幅達32.7%。香港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為4.5公噸,低於部分亞洲主要城市如新加坡(10.4公噸)和首爾(4.9公噸),成績令人鼓舞。

然而,香港碳預算於2029年會超出指定限額,令旨在於2100年達到《巴黎協定》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內的機會,降至67%。對比1.5度目標,全球暖化達攝氏2度,將會使受酷熱天氣影響的民眾多達2.6倍。

為保護香港在全球暖化趨向超過攝氏1.5度情景中仍能減緩危患,港府必須採取進一步行動,及時重新評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制定2030年中期氣候目標,從而更易銜接國家「3060」雙碳目標時間表,注入經濟新動力,並支持國家更廣泛的綠色發展目標。此外,政府應同時為主要行業提供清晰的五年低碳發展藍圖,推動各界採取行動,加快全港減碳步伐。

思匯建議香港考慮於2030年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鼓勵市民多用公共交通。(Shutterstock)
 

須規劃低碳經濟新立足點

雖然碳排放預計會在2035年之前大幅下降,但其後減幅將停滯不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亦應在低碳經濟上尋找新的立足和發展點,故港府必須規劃2035年以後的氣候行動和相關創新科技,如推廣碳捕獲技術、低碳氫能發展和更進取有力的政策承諾,因地制宜培育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機遇,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思匯建議香港來年檢討《氣候行動藍圖》時應考慮以下減碳關鍵:

(一)加快轉型至零碳能源:在2025至2035年間加快逐步減少燃煤發電,並投資於大型電網基建和儲能電池,以協助和整合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納入電網系統,滿足城市電力需求;

(二)推動汽車電氣化:於2030年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同時鼓勵市民改變出行模式,減少依賴私家車,使用更多公共交通工具,如鐵路和巴士;

(三)建築節能:要求大型商業建築每年公布能源效益表現,並提供獎勵措施,以確保可達至良好的能源效益;

(四)加強政策:為能源安全和其相宜價格制定明確路線圖。

政府須投入時間和精力,展開透明且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的諮詢,並與公眾實施政策壓力測試,以確保在2026年前制定包含進取務實目標的減碳路線圖。同時,香港市民應該凝聚共識,共同扭轉習慣以減碳,並支持香港政府主動對接「十五五」規劃,並更新其氣候政策,提高減碳標竿,為國家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路徑,迎向可持續發展的低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