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劉雪庵、廖輔叔相比,韋瀚章是與黃自合作更多的填詞人。兩人同在上海音專工作,一度同住一座宿舍,加上年齡相仿,非常投契。韋瀚章的處女作〈思鄉〉(1932),就是由黃自所譜曲:
柳絲繫綠,清明才過了,
獨自個憑欄無語。
更那堪牆外鵑啼,
一聲聲道:「不如歸去!」
惹起了萬種閒情,滿懷別緒。
問落花:
「隨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
我願與他同去。
這首歌詞是韋瀚章懷念遠在故鄉的未婚妻之作,雖是自由體,卻句句合律,「語」、「去」、「緒」等韻腳仍押仄聲韻。文筆溫柔敦厚,超凡出塵,儼然宋詞境界。韋氏自幼喜好創作長短句,身為廣東香山人而早歲負笈上海,諳熟國語、粵語的音律。兼以他認為中國的詩樂分離已久,致力於「詩樂結合」、「詞曲交融」,這與黃自的主張不謀而合,因此兩人成為最佳拍檔。此後,兩人更聯手創作清唱劇《長恨歌》(「清唱劇」一詞便是韋氏所創)。

可惜好景不常,抗戰爆發未幾,韋瀚章因病前往香港療養,不久卻接到黃自去世的噩耗。這時他結識了黃自的門人、當時的商務印書館合唱團指揮林聲翕(1914-1991)。1940年夏,韋瀚章隨團前往淺水灣遊覽,遠眺之際想到故鄉中山已被敵人佔領,於是寫下〈白雲故鄉〉的歌詞。林聲翕隨即譜曲,成為二人合作之始。此作歌詞如下:
海風翻起白浪,浪花濺濕衣裳。
寂寞的沙灘,只有我在凝望。
群山浮在海上,白雲躲在山旁。
層雲的後面,便是我的故鄉。
海水茫茫,山色蒼蒼。
白雲依戀在群山的懷裏,
我卻望不見故鄉。
血沸胸膛,仇恨難忘。
把堅決的信念築成壁壘,
莫讓人侵佔故鄉!

這首歌詞的韻腳平仄通押,某些句子也不再是律句,看上去更接近新詩。不過仔細分析,一、二段主歌,三、四段副歌,各段皆為一、二、四句押韻。再者,如一二段的「海風翻起白浪,浪花濺濕衣裳」,「群山浮在海上,白雲躲在山旁」,皆為「(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的句式。三四段的「海水茫茫,山色蒼蒼」,「血沸胸膛,仇恨難忘」,皆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的句式。再觀主歌、副歌內,各句長短搭配完全一樣:主歌四句,各句依次為6、6、5、6字;副歌四句,各句依次為4、4、10、7字。主歌各句字數接近,而旋律較為平靜;副歌各句長短多變,而旋律更顯激昂。大抵韋瀚章在創作時,腦海雖無旋律,卻充分認識到自己創作的是歌詞,而非全然自由的新詩,因此在複沓間要有一定的範式。此曲一經錄製,便流傳內地,唱片銷售高達10萬張,且於1993年入選《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
「重讀韋瀚章」系列 五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