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一個新入職教師課程分享經驗,事前瀏覽課程大綱,得知已涵蓋教師專業倫理、價值及操守等,對《教師專業操守指引》、教育專業標準亦有專章討論。在構思分享方向時,想起導師曾說學員比較有興趣了解教師專業發展歷程、晉升途徑等,心念一動,就以自身的專業成長歷程為索引,幾個問題帶引導思考…..
首先,為何要當老師?這是一份工作、事業、專業,還是有着期許與抱負的使命與承擔?實際上,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AI技術日新月異,DeepSeek橫空出世,令人擔憂教師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剛入行的教學新鮮人,在不久的未來會失業嗎?教師的工作特質是什麼?要怎樣才不會被取代呢?
機械人做不到的事
在年輕人思考之際,我說早前就這個問題,向DeepSeek請教,回覆倒令人欣慰:「AI會改變教育方式,但教師的核心作用──關懷、激勵、個性化指導,仍然是不可代替的。」朱永新《未來教育》(2020)一書也有類近的看法,朱氏提及老師要想不被淘汰,首先要學會智慧機器人做不到的事,其二是要與智慧機器人共處。朱氏所指機器人做不到的事就是師生之間的情感性、互動性,教學工作的創造性與藝術性。以上兩者提出教育工作的獨特之處,選擇入行的你,對這份工作有足夠的認知、充分的裝備嗎?
其次,要當一個怎樣的老師?經師、業師,還是人師?當中有何分別?還未釐清的話,可先想想,學生在你心中是怎樣的角色?是觀眾、顧客,還是下一代?我接着說,你的選擇反映個人教育價值觀,這在在影響你將會成為一位怎樣的老師。
知識、技術、態度
此外,教師專業成長有什麼心得?第一,要有清晰的育人信念,明白自己做這個工作的意義及價值。教學是育人的工作,殊不簡單,要認識人、了解人、推動及感染人,做孩子重要的他者,影響深遠。第二,必須精進教學,知識、技術、態度不可忽略,學、教、評關係必須時刻在心。第三,要持續進修,保有對求知學習的熱誠,與時俱進;對世事新知,要有知有覺,不可不聞不問。
靈活的教學,必須保持源頭活水,多閱讀、多觀察,擴闊社交圈子,認識不同行業的朋友,以提升個人素養及閱歷。再者,要經常反思、沉澱,爭取機會跟同業交流分享……
晉升階梯明確清晰
年輕教師都關心晉升機會,擔心自己作出的努力不被看見。我說現時老師晉升的階梯比我那個年代要明確清晰,可以按部就班,作好預備。人才如錐之在囊,怎會不被看見?而且我們努力工作,目的不就是為了被看見嗎?當然,努力過後最終未獲賞識,不要說是教師這行業,古往今來,不得志者大有人在,這是際遇問題。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孟子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當中真理,可作為我們立身處世的提醒。
最後,筆者以個人教學經歷及經驗勉勵新進同業:這是一份需要耐性的工作,我們每天栽種,靜待花開,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教育是一份點燈、傳燈的工作──點一盞燈,先照見自我,由近及遠,燃亮他人。德藝雙馨的大先生,如孔子等先賢聖哲,更是千秋萬代,燭照幽明,貢獻文化文明。
有燈,就有人。感謝所有矢志傳燈的新進,縱然長路漫漫,但可以告訴你,這是一份值得委身的使命。但願更多有心人來接這一棒、接穩這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