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20日,中國改革門戶初開之際,《中國青年報》上出現了一篇震驚朝野的文章:《為「錢」正名》。文章提出,錢是社會給予勞動者的獎章。得到錢,意味着你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是光榮的事情。因此,「我願冒被億萬人辱罵的風險,為『錢』正名。」文章一出, 作者果然被「馬列毛主義」根深蒂固的全國上下罵得狗血淋頭——他就是年僅24歲、出身陝西農村的經濟學生張維迎。
幾年後,張維迎在牛津大學深造歸來,加入北京大學任教。他是首位把博弈論(game theory)引入中國的學者,更成為奧地利學派的大旗手,堪稱中國自由市場經濟學的第一健將。
不說不知,博弈論和奧地利學派其實淵源匪淺。博弈論開山之作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的作者之一 Oskar Morgenstern 就是奧地利學派,第一章也提到奧地利學派關於人類行為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在奧地利學派寶典 Man, Economy, and State 中,羅斯巴德(Murray Rothbard)則指出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和博弈論是人類行為學(praxeology)的兩個側面,相得益彰。博弈論大師納殊(John Nash)在大學只修過一個經濟學課程,教授是奧地利學派的 Bert F. Hoselitz。得了諾貝爾獎後接受訪問,納殊說:「機緣巧合下,我受到奧地利學派影響,那可能是個很好的影響。」(註1)
人皆陳思無達處 我自奇想一豁然
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不時得出市場運作有缺陷、需要政府干預的結論,但張維迎教授認為,真正失靈的不是市場,而是市場理論。主流經濟學基於眾多不切實際的假設——例如人是完全理性的,經濟活動沒有外部性(externalities),訊息是完全的、對稱的、競爭是充分的、完全的——而論證市場的效率;一旦現實情況不滿足這些假設,人們便得出反市場的結論。但張維迎教授卻論證,根本不需要這些假設,自由市場也能成功運行。(註2)
再者,以數學模型為主的主流理論亦忽略了市場經濟裏的一個重要角色,那就是被張維迎教授稱為「經濟增長的國王」的企業家。企業家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乖乖地接訂單生產,第二層次是主動把資本投放到消費者最急需的產品,第三層次則是創造並滿足全新的需求——喬布斯發明 iPhone 之前,難道會有人高喊「我要iPhone」嗎?這些企業家的決策是無法用數學公式來計算的,但我們知道,只有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中,創新的精神方能大放異彩。
張維迎教授去年出版了《經濟學原理》一書,正是把奧地利學派的元素融入主流經濟學理論,糾正其不足之處。此外,他還提倡要從「功利主義範式」轉移到「權利主義範式」:中國以往發展過程中,在「公眾利益」的旗幟下產生了很多侵犯私人財產的政策,例如強行拆遷。張維迎教授認為,只有當我們保障每個人的尊嚴和自主,才能和平合作,追求幸福。如果有朝一日,《經濟學原理》跟昔日 John Stuart Mill 的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和 Alfred Marshall 的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一樣,成為舉世奉若圭臬的經典傑作,我不會感到訝異。
既有先輩嘗炎涼 豈無後人續春秋
然而,真正的自由經濟衛士從來都是孤獨的。張維迎教授常說,計畫經濟的災難源於少數人的無恥和多數人的無知。政府干預的好處往往淺顯易見, 但更深遠的害處卻需仔細分析,有能力和耐性去理解的又有幾人?例如《勞動合同法》(包括最低工資)會令最弱勢的工人失去飯碗,所以張維迎教授指出「《勞動合同法》損害的是工人階級利益」,引起全國嘩然。於是,「人民公敵」、「資本家走狗」等辱罵鋪天蓋地而來,但張維迎教授30多年來早已寵辱不驚。或許就如茅于軾先生所言:「群眾往往不明白誰是真正維護他們利益的人,而社會的先知先覺往往成為歷史的犧牲品。這才是真正可悲的啊!」
可喜的是,在張維迎教授等前輩的努力下,奧地利學派在中國已洞見曙光。2008年金融海嘯後,張維迎教授促成國內出版社發行羅斯巴德1963年介紹奧地利學派經濟週期理論的名著《美國大蕭條》(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並親自寫序,解釋金融海嘯乃由美國聯儲局對貨幣和信貸的干預所引致,自由市場才是解藥。奧地利學派在左派當道的西方學術界被視為離經叛道,倒是中共高官俞正聲竟推薦一眾幹部閱讀張維迎教授的序言,實在蔚為奇觀。
歸根究底,決定人的行為和命運的,不是利益,而是思想。過去百多年,生於自由土壤的知識分子提出的各種集體主義思想——社會主義、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凱恩斯主義——在全世界造成了無數的苦難。今天,經歷過極權洗禮的人民,反而更能領略自由的美麗與可貴。如果全球各地的更多有識之士能發現奧地利學派的真諦,然後奮力不懈地宣揚個人自由的思想,那將是人類一個新啓蒙運動的開端。
(全系列完)
附註
1. 關於博弈論、奧地利學派和客觀主義哲學的各人物關係,可見下圖:
2. 詳見張維迎教授的演辭《反思經濟學》:http://www.rocidea.com/roc-24262.aspx
(封面圖片:BR 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