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中國及香港最火熱的電影可能是《哪吒2》,這套電影讓大家聯想起中華傳統文化,但當看完電影後又可能感到與傳統觀念有很大出入。片中的主角很叛逆,但他的父母絕不古板,究竟為人父母是否應該堅持子女跟隨自己的期望呢?
或許大家從成長過程中已能發現,縱使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有着父母的遺傳基因,但能力及性格都有很大差異,而在學校認識的同班同學都在畢業後各奔前程,發展亦可以大相逕庭。
親證學生能力各異
筆者從事多年智能評估,親身體會很多學童智能有高低之別,但也見證他們的成長。資優學童未必有美好的前途,反而有一位中度智障的成年人士,因掌握了沙畫技術,而現在能夠與媽媽一起表演,每次都有1萬元的收入,這反映了能力較差未必沒有發展空間。
家長擔心子女「勤有功,戲無益」,堅持他們在考試前必須不停地溫習,就可能事倍功半。原來有些短暫記憶較弱而長期記憶較好的個案,在考試前溫書反而會帶來混亂的感覺,反而在日常努力溫習才能將知識轉為長期記憶,就能輕鬆應付考試,他們的口訣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不論家長或教師,必須及早認識及接納學童的個別差異,還有他們的學習策略。原來有些個案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弱,而長期記憶反而較強,就非常適合填鴨式的教育,家長及教師不適合向他們提問開放式的問題,他們是「先強記、後運用、再理解」的方式來應付學業,需要先背誦一些學習資料,及後加上操作運用,最終能充分理解。
性格或心態差異難發現
成年人的個別差異可能更大。大家日常有什麼方法可以消閒或減壓?或許很多人不會以觀看靈異電影作為消閒活動,若被迫觀看後還有很多殘留影像,嚴重影響睡眠素質。但有一位管理階層的女士,經常需要觀看鬼怪電影時大聲叫喊,才能抒發工作所累積的壓力。
大家從外表的高矮肥瘦就能反映物理上的差異,但個人性格或心態的差異,就無法那麼容易體諒。當世界進入工業革命,開展普及教育後,大家或許感到教育機會漸趨平等,經常誤會了有着相同的教育,就可以培育同等質量的人材。
孩子有先天性格的特質,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也愈來愈多。根據美國在11個區域的專業跟蹤研究,在1975年自閉症的發病率只是每5000人才有一個,但在1995年,相隔20年已上升至每500個就有一個,到了2023年已是每36個有一個,情況真是令人非常擔心。大家可能想起《哪吒》中的主角是否有點像自閉症?
真正發揮因材施教
家長或教師必須從心底裏接受學童有個別差異,才能真正發揮因材施教的理念。有些學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較易被感染,但也有些學童是「江山易改、品性難移」,需要較為費勁才可以有些改變。
除了學習外,家長還需要處理子女在日常生活習慣的差異,曾有一位家長反映孩子有嚴重偏食的習慣,每天都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令孩子完成每日三餐,經常因此而發生衝突。及後細心研究,家長才發現原來這孩子每逢遇到芝士、意粉、麵包或薯條,都會自行進食,食量及態度都是良好的。究竟家長應該逆轉,還是順應他們的需要呢?
在21世紀的父母及教師,必須接受現在的孩子的成長背景,與自己的童年有極大的差異,包括兄弟姐妹數量、玩耍類別及生活環境等,絕不適宜堅持自己在成長所獲得的價值觀引導下一代,反而需要從心底理解21世紀的個別差異比之前變得更大,以更寬廣的胸襟看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