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李強在報告提出今年多個重要經濟指標,分別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約5%,赤字率增至4%和通脹約2%,期望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李強指出,過去一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攻堅克難,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穩」主要表現在經濟規模穩步擴大,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5%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就業、物價總體平穩,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對外貿易規模創歷史新高,國際市場份額穩中有升,外匯儲備超過3.2萬億美元。民生保障紮實穩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1%,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義務教育、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有序有效,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進」的步伐堅實有力。主要表現在:產業升級有新進展,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台階、畝產提升10.1斤;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和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創新能力有新提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新成果。改革開放有新突破,紮實有力落實黨的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改革部署,機構改革全面完成,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等重大改革舉措陸續推出,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全部取消,共建一帶一路貿易投資合作不斷擴容升級。

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
政府報告在有關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內容指,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較往常高出一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9.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其中,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中央並有意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今年兩會格外受關注,其中一個原因是中美貿易戰開打正酣,市場關注中國政府會否加大財政刺激力度,以應對這場關稅戰危機。原本美國於2月4日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近日美國趁中國兩會召開,再對華額外關稅的稅率提高至20%,於周二(3月4日)生效,對華商品的關稅平均稅率增至逾40%,中國隨即作出反制。
中方對美部分農產品加徵10至15%關稅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周二抨擊,美國單方面加徵關稅嚴重違反世貿規則,將會破壞中美經貿合作的基礎,中國將堅決反對和維護自身利益,對美反制措施包括,從3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包括雞肉、小麥、玉米、棉花加徵15%關稅;對高粱、大豆、豬肉、牛肉、水產品、水果、蔬菜、乳製品加徵10%關稅,同時將15間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名單。
全國人大會議發言人婁勤儉批評美國的做法,認為此舉將會干預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希望透過平等磋商的方法解決紛爭,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今次美國加徵關稅亦將香港商品亦納入在內,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認為影響不大,他表示:「對我們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我們的企業經過這麼多年的貿易戰,其實已經將生產地方遷移到其他地方。中國的轉口貿易,在以前的貿易戰方面已經下調,但香港很快在其他經濟體爭取這個轉口數量,所以短期會有影響,但長期而言,香港始終有我們的優勢。」
美國對華加徵額外關稅的同時,特朗普於3月3日簽署行政令,確認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開徵25%關稅於周二生效的決定,原因是加墨兩國未能妥善改善芬太尼非法進口美國的問題。

加國或對美國進口貨加徵25%關稅
周二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宣布反擊,立時對價值300億加元的美國商品加徵25%關稅,他直斥美國關稅打擊加拿大經濟,形同「貿易戰」,誓言不會退縮,若美國在加拿大反制後繼續行事,還將在未來21日內再對另外價值1250億加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25%的關稅。
杜魯多坦言未清楚特朗普的具體意圖,預計未來數日將與美方展開會談,墨西哥總統辛鮑姆亦揚言作出反制,或者於周四與特朗普就此事會談。
美國總統特朗普刻意選擇周二晚(美國時間)在國會發表演說,是他自1月20日就職以來首次在國會發表演講。他在百多分鐘的演講中,有6次提及中國,其中3次點名針對中國及其他國家的關稅政策,1次點名批評中國在巴拿馬運河的角色。他說幾十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一直對美國徵收關稅,因此現在輪到美國開始對其他國家徵收關稅。

警告人民幣不可貶值 否則再加關稅
特朗普不僅對中國將加徵關稅稅率提高至20%,但威脅若中國讓人民幣貶值,將對華再加徵關稅。美國財長貝森特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直接加徵中國貨的關稅,不用擔心會推高物價,因為中國會消化相關成本。
據《紐約時報》引述知情人士報道,中國反制美國關稅的力度相對溫和,原因是不想與美國徹底撕破臉,但也不想主動與美談判示弱。
對於美國再加徵中國關稅,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認為,關稅形同「七傷拳」,若其他國家採取報復措施,美國不但未能傷害中國供應鏈的利益,而且會推高美國本土物價,做法得不償失。
他表示,美國希望在各國都收到25%或以上的關稅收入,起碼對庫房收入有保障,能夠改善美國財赤,但被加徵關稅的國家會報復,這種層級式關稅政策並非解決經濟問題的最佳方法,而且中國政府有能力化解加徵關稅的影響。
對於中方而言,重點是中國商品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中國貨的價錢通常為美國貨的十分之一,當生產成本是十分之一,就算加上關稅部分,美國消費者仍然覺得中國貨較美國貨更劃算。

即使計入關稅 中國貨在美仍有競爭力
再者,就算美國商家刻意要尋找中國貨的替代品,轉向越南、緬甸或墨西哥落單,無疑這些地方的勞工成本相對較低,但成本低不代表它有能力生產價廉物美的商品,因為價廉是不足夠,還要符合商家設計的要求,才能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趙雨樂指出,高質的生產鏈需要長時間打磨,中國從最尖端的晶片製造,以至傳統家電產業,都能產出價錢平、且耐用的製成品,單是這些優點,其他國家已難望其項背。即使美國再加徵關稅,中國貨仍有很強的競爭力,那麽進口商只能將額外成本轉嫁消費者,美國政府希望打擊中國出口企業的目的便很難達到。
他認為,美國政府想法有時較為天真,「美國優先」政策說得宏大,但實行起來卻未深思熟慮。事實上,中國對美國的關稅政策有很多化解方法,但希望以和為貴,美國應該多考慮修補與中國關係,這才是美國在全球治理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