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7 2025 07:07:5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浪漫錦簇室內樂之夜

整體上,這次的組合的音樂感都不差,整首樂曲的演奏都給人活力四射的感覺,但在色彩及層次方面,就稍遜一籌了。

由「飛躍演奏香港」主辦的比爾斯飛躍演奏音樂節(Beare's Premiere Music Festival)今年排上一個星期的演出、展覽、大師班和周邊項目。在幾場以室樂作品為主的音樂會裏,筆者揀選了參與音樂家最齊全的一場──「浪漫錦簇室內樂之夜」(Romantic Potpourri),當中亦包含了重奏作品裏的一首試金石──孟德爾遜(Mendelssohn)的《弦樂八重奏》,這毋疑是作為聽眾的心水之選。

《第二號「莫札特主題」雜曲》

音樂會的英文標題,靈感大概來自第一首曲目,即史博(Louis Spohr)所寫的《第二號「莫札特主題」雜曲,作品22》(Potpourri No. 2, Op. 22 "On Themes of Mozart")。這位18世紀著名小提琴家的作品,今時今日拿來演奏或灌錄唱片的樂手並不多。當晚由小提琴家寧峰與維羅納四重奏(Verona Quartet)、本港低音大提琴家林達橋(George Lomdaridze)合奏。

在這首以小提琴獨奏為主的樂曲,寧峰所奏出的妙曼輕盈感覺,與樂曲的風格很配合,演繹上還是相當動聽,但在運弓方面卻不太穩實。反而維羅納四重奏演繹上卻偏向實在,與寧峰的風格有點不一致。不過,維羅納四重奏擔任第一小提琴的王進能(Jonathan Ong),還在四重奏及寧峰之間,找到了一個連結的平衡點,稍稍緩和了相異。

林達橋經驗豐富,對於低音而不起眼的線條,在和聲上提供了一個悠揚的底蘊,加上寧峰比較嬌柔的主線,整體的演繹就變成相當溫暖柔和的風格。六位音樂家在呼吸和節奏上都有相當的默契,整個音樂的氣場,總的來說非常可愛。

這場可謂是近年在香港舞台上非常難得一見,精彩而融和的室樂演出。

 

孟德爾遜《第二號鋼琴三重奏》

緊接着的是孟德爾遜的《第二鋼琴三重奏,作品66》。剛剛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的小提琴家薛高維斯基(Alexander Sitkovetsky)與他鋼琴家吳倩、大提琴家恩特斯(Isang Enders)帶出一刻近年在香港舞台上非常難得一見,精彩而融和的室樂演出。或許因為他們是恆常的拍檔,或許他們揀對了作品,或許他們的音樂修養奇高。

薛高維斯基與小交合作當晚,技藝之高,毋庸置疑,但相比之下,他在這首作品的表現,簡直就是超乎想像的完美。除卻琴音過分美麗之外,其高雅漂亮的音色,在演繹作曲家的風格可謂美妙絕倫。其次,他對於樂句起伏的塑造、演繹孟德爾遜作品的幸福感和希望,都有非常出人意表的表現。他在整首作品的演出,都帶着有血有肉的自然美,這可以說是遠遠超出他們多年前的錄音版本水平!

恩特斯的大提琴演奏,除了完全配合薛高維斯基的意念外,他的個人演奏亦是感情豐富、氣質高雅,音色非常溫暖迷人。吳倩的鋼琴演奏,當晚與其他兩位的配合與平衡,亦相當出色和完美,並沒有當年錄音裏過於豪邁的氛圍。三人確實奏出共同的理念,而且能夠好好地奏出作曲家的音樂個性,令人感到非常愉快,而且他們對於處理餘音之美,亦是近年在音樂會中罕有能感受到的精緻意境。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最終樂章還未完結的最後和弦中,卻被大概不太懂得欣賞古典音樂的聽眾,急不及待大叫並歡呼拍掌,還吸引其他聽眾做出相同舉動,嚴重影響演奏的韻味,破壞其他聽眾欣賞到最後的權利。

演繹表現出樂曲的優美、精巧的韻味和藝術性。

 

布魯赫八首小品

來到下半場,吳倩夥拍小提琴家金沼沃(So-Ock Kim)、中提琴家拉‧馬爾卡(Adrien La Marca)演奏布魯赫(Max Bruch)的《為小提琴、中提琴和鋼琴而作的八首小品,作品83》裏的第一、二、六、七首。

金沼沃與拉‧馬爾卡的個人演奏風格與運弓習慣可謂完全不同,不過兩人在整齊度與技巧而言,還是相當合拍。過往亦聽過拉‧馬爾卡夥拍小提琴演奏,今次他在這套作品中,瀟灑而自由的演奏風格,正好將浪漫而深刻的樂曲味道從容不逼地展現,特別在第二首中,更加漂亮動聽。

金沼沃以小提琴演奏本來寫給單簧管的部分,她嚴正而亮節的琴音,個人感覺稍嫌硬朗,雖然能夠完全突顯主線的歌唱性,但如果能夠在弓法上更加放鬆,那必定可以增加柔和的抒情性。整體來說,三位對於這四首小品的演繹,都表現出樂曲的優美、精巧的韻味和藝術性,帶出令人感到歡愉的欣賞時刻。

孟德爾遜《弦樂八重奏》

而在壓軸作品、最令人期待的孟德爾遜《弦樂八重奏》,寧峰、金沼沃、拉‧馬爾卡和恩特斯這一組,演奏個性完全不同,還要搭檔維羅納四重奏。

首先,第一樂章中原本突顯第一小提琴手獨立性的氛圍,在當晚的八人組合中,地位的分配上已被拉平,變成真正的弦樂八重奏風格。所以,寧峰的領導性不強,而根據樂曲的編排,每人均有少許跳出來表現的樂句,當晚亦有做到這個目標。不過如此一來,現場效果卻有點過於平均,少了核心重點。

整首作品最後都遵從了第一樂章定立的氛圍,以相當平衡的姿態去演奏,這在其餘三個樂章是可行的,但太過平均的話,卻容易有令人太倦、消化不來的情況,亦減弱了樂曲風格上的精緻感。整體上,這次的組合的音樂感都不差,整首樂曲的演奏都給人活力四射的感覺,但在色彩及層次方面,就稍遜一籌了。

註:作者評論節目為2025年1月21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上演的「比爾斯飛躍演奏音樂節2025──浪漫錦簇室內樂之夜」音樂會。

傅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