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界一分子,除了專注於當下教育政策和發展走勢外,其實亦需要留意社會和周遭環境的資訊,畢竟教育不是從人與事中抽離的任務;因此筆者早已養成一個習慣,有時會出席教育、教學、課程以外的研討會或論壇,從中吸收思考的養份。
灼見名家十周年論壇有一節以「國際大變局」為題,相信不少教師會認為這個內容與日常教學無甚關係。然而,生活在當前百年一遇的世界大變局下,豈會無關!場刊其中一位主講嘉賓的文章,以「建構金融科技生態 塑造未來金融」為標題,尤為有趣。
文章提到科技的發展改變了金融服務業的運作,當中應用大量創新科技,科技建構未來行業的新面貌、金融服務產品的設計朝向新科技搭建的新舞台進發,甚至連監管制度亦需要作出改動。重點是香港不能固步自封,落後於人。表面看來,文章所述與教育工作似無甚關連。
然而,香港教育的現實可有配合這種發展呢?這個重點,某程度上闡述了香港社會對培養創新能力的不足。即使只從教育本身層面而言,創新或針對現況作出改革的呼喚,都是略為不足夠。借用這標題的結構搬過來教育現場,並加以改動,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很有啟發性。

建構課堂生態 塑造未來學習
目前本地的教學現況,即使經歷多波變革,都未有離開課堂教學的模式,即是,課室內老師在教、學生在聽,從而獲取學習經歷。一個課室內有個人在教、一群人坐着聽課來學。這是百年前設定的現代主義教學模式啊!課改、教改,曾經提出過林林總總的教與學新模式,不論冠上什麼名稱:學生為本、跑出課堂、自主學習……傳統的教學方式始終仍在大多數教室內進行着。
在未能大幅度改變課堂設置的環境下,老師其實仍然有相當自由度把課堂生態作出改變,例如增加學生參與較多的活動、提供機會給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鼓勵學生主動去學和把獲取的知識做分享。這些環節有助培養出新時代需要的學習技能,而且不會壓抑學生的創新意念。
建構教育生態 塑造未來社會
從學校基本教學單位──課堂向上推,由校園層面來看,通過學校活動的設計來建構新型的教育生態是可行的。例如傳統的學校旅行,以往只視作一個必備節目,師生和學校都認為旅行不可或缺,但其具備的教育價值和學習機會卻鮮有被重視。旅行是個令學生從環境中學習的機遇,並且通過準備旅行或參與老師設計的任務,從而培養出合作精神或人際關係能力。這些能力其實就是未來社會,特別是新經濟社會所需要的。
過去專題研習、閱讀學習、全方位學習、STEAM教育等的提出,甚至有些學校舉辦社區活動或開放日,其能夠培養出來的核心技能都是類同。但在實際運作,卻多是未有對焦,或者變成一些時髦活動,失掉塑造未來的效能。
建構環境生態 塑造未來世界
同樣的思維繼續向外擴展,由學校推往社會也是相若。就以早前未能成功推行的都市固體廢物政策為例,減少都市廢物和垃圾徵費,本質屬於環保政策,發展方向肯定是塑造未來世界。而且也是涉及民眾教育的大型策略,未能成功推行正好反映出本地社會接受創新的能力很是不足。
這是一個危機性的紅燈警告!當全球一致朝着減廢多動腦筋、多行一步之際,香港原地踏步,那豈不是說明我們尚未夠格進入未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