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Mar 31 2025 05:03:1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吳蓓對文明的看法

在許多方面,吳蓓做不到像甘地那樣的堅決徹底,但他不會輕易地屈服於外界的壓力、不會盲目地隨波逐流。因為他深深地愛着他的女兒,深深地眷戀着我們的母親──大地。

(作者按:吳蓓,上海交通大學理學碩士,擔任大學物理老師13年。2001年留學英國,學習華德福教育,2005年創辦北京華德福家庭園,2017年在安徽創辦青檀學堂。著有《請讓他慢慢長大》、《英格蘭的落葉》,譯有《學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潛能》等。

本文主要參考吳蓓2004年的《英格蘭的落葉》。作者計劃寫一系列文章,介紹內地、香港、台灣和世界各地從事自然教育的人物和機構。篇幅較長,分四次刊登,這是最後一篇。)

承接前文:〈吳蓓的教育觀〉〈吳蓓的教育實踐〉〈吳蓓對文化的探究〉

對西方文明的正面和負面評價

吳蓓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憂慮來自他將近10年的思考。他學的是物理,畢業後又長期從事物理教學,以致他一度認為科學是真理的化身,能解決一切問題。直到1993年他讀了湯恩比與池田大作的對話〈展望21世紀〉,才意識到科學技術助長了人類的貪婪慾望,從此引發對環境的關注,產生出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批判。吳蓓花了很多時間想要弄清楚西方科學的起源和歷史,但漸漸的,現實中的苦難和不公正使他淡忘了西方工業文明的弊端和危險,經常用西方的光明批判中國現實中的黑暗。然而在英國的親身經歷,又激發出他對西方文明的思考。

西方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許多除了物質以外的進步,例如尊重人的生命、男女平等、社會公正、民主自由、追求真理、醫療衛生、文學藝術、法制建設等。吳蓓也是一名西方文明的受惠者,他的思想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大於中國文化的影響。

如果在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之間找一條中間道路是最理想的,既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便利,又能在大地上勞動,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他的私人夢想。

現代化把人從大地上連根拔起。唱歌、舞蹈、禁忌、戒律、祈禱、慶典儀式,這些都是宗教和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內容;而課堂學到的宗教是來自書本,來自老師的解釋,甚至連老師也沒有宗教體驗。比如說佛教,老師應該學習如何靜坐、叩頭等,但如果老師沒有虔誠,只是為了教學而做,儀式就沒有了靈魂。

雖然他知道工業文明的危險,但的確他不願退回到農業文明,不願過原始生活。對現實的警覺和自他反省,也許能幫他做到內心的清明。

對大自然的感受

對自然,要敬畏。吳蓓想問大家什麼時候會對某種東西產生敬畏感?所謂「敬畏」,「敬」指尊敬、敬重,「畏」是有一點害怕。什麼時候大家會產生這樣的情感?他們為什麼要敬畏大自然?

他們在大自然裏,很容易就會覺得花草樹木很卑微;他們似乎可以隨意踐踏,去砍伐森林、建造工廠。大自然似乎任人宰割,毫無還手能力。

有一次坐火車,遇到一位農民,吳蓓就問他:「如果你的孩子浪費糧食,你會怎麼辦?」這位農民立刻說:「雷公會劈死你的!」他當時聽到嚇了一跳,怎麼會用這樣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後來他試着去理解他,也許只有真正的農民,風吹日曬,才能真正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才能體會到眼見別人糟蹋糧食的那種心痛和之後的憤怒。

現在的時代,他們已經不會再相信有雷公了。當他們不再相信大自然有一種高於他們的力量,他們就再也沒有敬畏之心了。然而科學家到現在也沒有辦法找到答案,為什麼地球那麼神奇,如此適合人類生存。對於這背後他們所不知道的力量,他們真的應該滿懷感恩與敬畏。

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斯坦納也說,七歲之前,是培養孩子對自然感恩與敬畏之心最好的時候。當你想要培養孩子,你自己的內心,有沒有生發出對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你是沒有辦法培養孩子的。

如果他們感恩大自然,就一定要用行動表現出來。感恩,或許是他們身而為人最重要的一個品質。有了這種心意,孩子才能真正地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所有養育他們以及給予他們關懷與幫助的一切。

大人一定要帶孩子們到大自然去。如果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鄉下,請利用寒暑假,帶孩子到原野裡去,到山清水秀的地方看看。

對親情的感受

親情、友情,對於他們都很重要。在日常的生活裏,你有多少時間給予家人和朋友?你是否真正陪伴了孩子?愈來愈多現代人整天對着手機,而沒有了眼神的交流。你有多久沒有看着孩子眼睛、看着伴侶的眼睛、看着父母的眼睛?你的眼神,都給了手機、電視。

在漫長的假期內,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夠真正一起去做一點事情,比如帶着孩子一起做食物、做家務,一起去散步、去讀書、去遊戲,這將是多麼好的情感聯結。你能否給自己規定:陪伴孩子的時候,堅決不看手機,不要讓身在心不在。不要覺得陪着孩子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還可以時不時地把手機拿出來看兩眼。孩子是能夠感覺到你心不在焉的,他能夠感覺到你的心思不在他身上。

對不同階層工作的感受

擔任清潔工的經歷,對他來說是一種洗禮,成了他出國留學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他學會的是珍惜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拒絕快速全面的工業化、全球化、西方化。

從事最底層的工作,可以看到別人忽視的東西,多了一隻眼睛看世界。

在許多方面,吳蓓做不到像甘地那樣的堅決徹底,但他不會輕易地屈服於外界的壓力、不會盲目地隨波逐流。因為他深深地愛着他的女兒,深深地眷戀着我們的母親──大地(作者按:出自吳蓓2007年8月18日發表的〈一個人的戰鬥〉一文)。

「談吳蓓」四之四

 

更多精采文章

黃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