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仔)3(dzɐi35)、公子、(guŋ55 dzɐi35)
粵語有將「dzɐi35」(仔[子])置於人的姓氏或名字之後以稱呼他人的。如姓孔的,我們可稱他為「孔dzɐi35」;姓鍾的,我們可稱他為「鍾dzɐi35」。又如叫「李有德」的,我們可稱他為「德dzɐi35」;叫「黃祥」的,我們可稱他為「祥dzɐi35」,叫「馮堯」的,我們可稱他為「堯dzɐi35」等。
《香港粵語大詞典》「仔」條︰「用於名詞之後,表示細小或愛稱︰⋯⋯明仔[小明(對人的昵稱)]。」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的「仔」︰「兒子⋯⋯小子︰傻仔⋯⋯相當於『戶』:客仔⋯⋯名詞後綴︰表示小稱︰碗仔|屋仔|船仔|椅仔|歌仔|哥仔小青年|公仔小人兒,小玩偶|狗仔|鴨仔|叔仔小叔子,夫之弟|舅仔小舅子,妻之弟年輕男性互稱(限於熟人)︰陳仔小陳 ║俗字。」
原來至遲唐、宋之間,「公子(仔)」(小人兒)的「仔」與「德子(仔)」、「祥子(仔)」的「子(仔)」這種用法已見於文獻。
江藍生、曹廣順編著的《唐五代語言詞典》「子」︰「名詞後綴。唐人對小玩偶例稱『子』。《逸史》︰『噓吸之際,一物自口中落,長二寸餘,眾共視之,乃黃金人子。』(見《廣異記》卷二三)《廣異記》︰『盧贊善家,有一瓷新婦子。(見《廣記》卷三六八)(黃氏案︰「新婦子」即「心抱仔」)《紀聞》︰『夏縣令宇文泰猶子進,嘗於田間得一崑崙子,洗拭之,乃黃金也。』(見《廣記》卷四○○)黃氏案︰既然唐人稱「小玩偶」為「子」(仔),「新婦」這種造形的玩偶叫「新婦子」,那麼「公」(成年男性的尊稱)這種造形的玩偶自然可以叫「公子」,而這樣的「公子」就是今日粵語的「 公仔」了。
又,《敦煌變文集》卷二《舜子變》︰「苦嗽(瞽叟)喚言舜子︰『我舜子小(少)失阿孃,家裏無人主領;阿耶取(娶)一個計(繼)孃來,我子心裏何似?』舜子抄手啟阿耶︰『阿耶若取得計阿孃來,也共親阿孃無二!』」又,此篇變文之末收錄了《百歲詩》,其末句云︰「舜子姓姚,字重華。」顯然文中的「舜子」並非「舜的兒子」而只是「舜」本人。這樣,「舜子」的「子」就與粵語「子(仔)」的用法相同了。
總之,粵語作為「名詞後綴」的「子(仔)」,已有過千年的歷史了。
糖水(tɔŋ11 sœy35)
「甜食」,粵語叫「糖水」。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糖水」條︰「粵泛指甜食,如彎豆沙、綠豆沙、芝麻糊、蓮子羮等 煲糖水 / 雞蛋糖水。」《香港粵語大詞典》的「糖水」條︰「有湯的甜食︰綠豆糖水[綠豆湯]|雪耳糖水[銀耳湯]。」
其實「糖水」之名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該書卷十三「夜市」條云︰「春冬撲賣玉柵小球燈、玉梅花、元子槌拍、金橘數珠、糖水、魚龍船兒、梭球、香鼓兒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