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上巿公司都會以財技粉飾帳目和刺激股價,香港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乃是會計界出身,自是精於此道,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便顯露了不少的財技工夫,比如將發債當收入,又或將不少種子基金回撥,以將財赤數字看似大幅壓縮,令公眾降低了政府入不敷支的嚴重警覺。
一如所料,今年香港政府再錄得數百億元的財赤,但其實如不計入發債所得資金和各項基金的回撥,實際財赤會達2000多億甚至接近3000億,而最新的預算案續指會繼續發債,未來數年累積新債可能接近1萬億元,雖然陳茂波指預計數年後政府會回復預算平衡,但其所言的平衡,是否將上述萬億元的債項當作收入,才能達致?如是則明顯是在玩弄財技的伎倆而已。
歷年財赤、GDP佔比變化
說到香港財赤問題的嚴重性,可從財赤佔香港生產總值(GDP)的比例變化得出更清晰的分析:
一、 1997年之前:財政盈餘為主
- 背景:香港在回歸前實行「量入為出」的財政原則,強調財政紀律和低稅率。
- 財赤/GDP比例:大多數年份為財政盈餘,財赤比例接近於零或為負值。
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短暫財赤
- 背景:亞洲金融危機導致香港經濟衰退,政府為刺激經濟增加了支出。
- 財赤/GDP比例:1998年至2003年間,香港出現財政赤字,財赤佔GDP比例在2001年達到峰值約5%。
三、 2004年至2008年:恢復財政盈餘
- 背景:經濟復甦和房地產市場回暖帶動財政收入增長,政府恢復財政盈餘。
- 財赤/GDP比例:財赤比例逐漸下降,2007年和2008年恢復財政盈餘。
四、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再次出現財赤
- 背景:全球金融危機導致香港經濟下滑,政府推出多項刺激措施。
- 財赤/GDP比例:2009年和2010年出現財政赤字,財赤佔GDP比例約為2至3%。
五、2011年至2019年:財政盈餘為主
- 背景:香港經濟逐步復甦,房地產市場繁榮帶動財政收入增長。
- 財赤/GDP比例:大多數年份為財政盈餘,財赤比例接近於零或為負值。
六、2019年社會事件及2020年新冠疫情:財赤大幅上升
- 背景:2019年的社會事件和2020年新冠疫情對香港經濟造成嚴重衝擊,政府推出大規模紓困措施。
- 財赤/GDP比例:
- 2019/20年度:財赤佔GDP比例約為2.1%。
- 2020/21年度:財赤佔GDP比例大幅上升至約9.5%,創歷史新高。
七、2021年至今:財赤曾收窄
- 背景:隨着疫情緩解和經濟復甦,政府收入有所回升,但支出仍處於較高水準。
- 財赤/GDP比例:
- 2021/22年度:財赤佔GDP比例收窄至約4.5%。
- 2022/23年度:財赤比例進一步下降至約3%-4%。
表面上看,最新的香港財政赤字似仍佔GDP 3至4%,但若撇除發債當收入,以及基金回撥,香港的真實財政佔GDP比例隨時高達9至10%,乃是極為嚇人的水平。
要知道,比方歐盟之間便有協議,各國財政預算應維持在赤字佔GDP比例在約3%或以下,如真實赤字佔GDP達9至10%,隨時已能引發金融風暴!
政府開支不斷增加
香港出現財赤,一來固然是因經濟和樓巿不景,令到庫房收入大減,如賣地收入由可達千億元急降至數億元,二來也因政府開支不斷增加,佔GDP的比例也水漲船高有莫大關係。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香港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平均約為16%。其後該比例不斷上升,並於2003/04年達到22%的高峰。到 2023/24年度,其公共開支已經達到本地生產總值的25%,而2025/26年度則估計達24.4%。
即是說,香港有四分之一的GDP屬於政府公共開支,而大家都知道公營機構相對私營經濟效率一般較低,亦容易造成浪費,且公營項目一旦洗濕了頭,要收縮便極難。
公務員薪酬支出按年遞增
這裏再提供一個數據給大家參考,香港公務員薪酬及相關開支佔財政預算總支出約26%,要收窄財赤,便要思考如何控制相關成本支出。今次《財政預算案》提出公務員涷薪建議,但不要忘記,香港公務員以點計薪,入職後會按照入職時說明的薪級標準和薪點確定薪資。公務員每年若表現合格,會根據薪級表每增加一年工作經驗往上加一個薪點,直到達到頂薪點為止。比如二級行政主任,起薪點為總薪級表第15點(月薪 3.5 萬左右),頂薪點為總薪級表第27點(月薪6.1萬左右),每年可向上 跳一個薪級點。即是說,就算人手不變和凍薪,公務員的薪酬支出仍會按年遞增。
今次預算案雖亦說會收縮公務員編制,由19萬逐至減18萬,減少了1萬人,但要知這只是編制的收縮,現在實際聘用人數也只是17.2萬,編制減至18萬,也可能不用裁減真正的公務員數目,又是另一種財技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