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20:53:3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肩袖撕裂是肩膊痛症的常見主因?

美國過去有研究指出,66.7%的人一生中會有至少一次肩膊痛症,而常見的原因是旋轉肌群撕裂。唯無症狀輕微撕裂後,自行痊癒的機率並不高。

「肩袖」即包圍上臂骨(肱骨)頂部的四組肌腱,其英文學名Rotator Cuff反映它有幫助手臂旋轉之類的活動功能。

旋轉肌群(Rotator Cuff Muscles)伸延出來等肌腱軟組織,包圍肱骨球狀頂端(肱骨頭)而形成「袖帶」,它們包括肩胛骨外的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肩胛骨內側的肩胛下肌。末端強韌的肌腱牢牢地抓着肱骨頭結節部分,將其抱入肩胛骨的淺窩裏,構成一個容許大幅度活動的盂肱關節。

當三角肌、胸大肌和背闊肌等大肌肉群在表層收縮伸展,讓你可做出抬高手至360度旋轉等動作時,底層的旋轉肌群也在同樣地協調收縮,將手臂拉回來,避免肱骨頭因超越離心幅度而甩骹

以一般人日常的活動量,難以想像旋轉肌群和小小的袖帶,每天要承受多大的壓力。美國過去有研究指出,66.7%的人一生中會有至少一次肩膊痛症,而常見的原因是旋轉肌群撕裂。唯無症狀輕微撕裂後,自行痊癒的機率並不高,更多是持續惡化,擴大損害範圍,最終發展成肩周炎等關節痛症。

四種痛症

四塊肌肉有獨立的功能,同時互相協調運作,受傷情況和病徵也有分別,若然能夠及早發現問題,並接受藥物和物理治療,痊癒的機會便會大增,避免傷勢擴大而要動手術。現在讓我們仔細看看各條肌肉的位置、肌肉撕裂帶來的活動限制:

  • 棘上肌:它是沿着肩胛骨脊發展,一塊橫向的梭形肌肉。末端穿過肩峰一組骨骼的下方,肌腱伸延到肱骨頭的大結節,是肌群中最少塊的成員。棘上肌在旋轉上貢獻較少,主要是輔助手臂向兩側平舉,同時將盂肱關節收緊穩着肱骨,再由三角肌接力增大舉手角度。棘上肌很容易受傷,因為肌肉穿過肩峰時會產生磨擦,而我們搬運物件時常見的「熊抱」動作,或運動員舉手過頭都需要大量使用該組肌腱,所以體力勞動者容易患上「棘上肌腱病變」。
  • 棘下肌:跟棘上肌同位於肩胛骨位置,但在肩峰對下的三分之二,末端終於肱骨頭大結節。它的功能是幫助關節外旋將手臂往後拉,就像打網球正手抽擊前的準備動作;當手臂舉高過頭時,也會協助穩定盂肱關節。打鍵盤、控制軚盤、搬運重物等動作都需要用到棘下肌,若沒有承托且長時間懸空,會造成肌肉勞損發炎。確認棘下肌痛症有點複雜,雖然激痛點都在肩背肌肉,但痛楚會延伸到後頸、三角肌、整條手臂甚至手指上,患者穿衣服也會出現困難、肩膊僵硬無力、深層次疼痛等。
  • 小圓肌:位於背部一條狹長而薄的肌肉,由肩胛骨後側較下位置,斜上連接肱骨頭底部。手臂由兩側平舉拉回身體;肱骨垂直外旋(向肩背收縮);手臂由向前平舉拉回身體時都需要它。小圓肌受傷會令肩膊和上臂隱隱作痛,限制肩膊外旋或舉手過頭並引起不適,使人難以入睡。
  • 肩胛下肌:差不多等同肩胛骨面積,是肌群中最大和最強壯的肌肉,它的末端接連肱骨前方的小結節,它負責肱骨內旋和內收。生活上如開門、拍掌等都需要肩胛下肌,轉動肩膊關節;因工作繁重而受傷的機會高,但貼在肩胛骨內側,容易被忽略。肩胛下肌腱炎的病徵可能包括抬手困難和疼痛,壓痛點為肩胛骨區域、上臂內側和後部,甚至延伸至手腕周圍。(待續)

彭俊耀簡介: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素質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