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科學近年猶如一場新工業革命,改變了足球的遊戲規則。傳統的球探與直覺式管理正逐漸被數據分析和統計模型所取代。然而,當利物浦、曼城、甚至熱刺和賓福特等球會擁抱數據革命時,曼聯卻是時代的旁觀者!
數據乃現代足球的核心競爭力
上面標題也許正確地沒有加上「之一」這個註腳。數據革命在足球中的力量正逐漸普及,像「預期進球」(Expected Goals)這樣的模型,透過分析每一次射門的角度、距離和壓力來預測進球機率;「控球價值」(Possession Value)模型則評估每次傳球如何提升得分機率。透過這些工具,球會可以挖掘被低估的球員,優化戰術選擇,甚至提升轉會市場的效率。

我作為紅魔的粉絲,前作《誰偷走了紅魔》(2016)在描述曼城的崛起時,提及數據科學,然而當時的應用尚只是試探性和個別性的。但8年後的今日,數學科學卻毫無疑問已經成為革命性的動力。尤其我剛剛強迫自己讀畢紅軍數據分析師Ian Graham的新作《How to Win the Premier League…Data Revolution》,一本書名是俗不可耐、但內容卻是異常紥實的著作後,現在看來,拙作對當時剛剛掉軌的紅魔也許還是太樂觀了。
利物浦是這場革命的佼佼者。紅軍雖然不是數據的先行者(這「銜頭」一般是留給熱刺、賓福特等),但在Michael Edwards 和Graham 等來自熱刺的悍將在2010年代初加入紅軍之後,他們依靠數據,將降級球隊的左後衛安迪·羅賓遜(Andy Robertson)打造成世界級左後衞;他們也通過數據的洞察,提前發現沙拿(Mohamed Salah)在羅馬的潛力,避開了競爭對手的視線,還有雲迪.稹克(Virgil van Dijk)……這種數據應用,不僅提高了比賽的表現,更降低了球隊在轉會市場上的風險。
治理中無耐的盲點
然而,曼聯的數據應用卻顯得蒼白和模糊的,他們雖然擁有頂級的財力與市值,但卻未能充分利用數據工具來重建球隊。相比利物浦在數據驅動下精準的引援和布陣,曼聯則花費巨資簽下諸如迪馬利亞(Angel Di Maria)、普巴(Paul Pogba)、辛祖(Jadon Sancho)等大牌球星──Graham引數據指紅魔這十年其實是英超花錢的前列分子──但卻無法將這些球員融入球隊體系。

這種像是傳統式的、直覺思維的代價是沉重的:高價引援未能產生預期效果,戰術與人員之間的失調更加突顯,曼聯對明星球員的依賴,掩蓋了整體戰術的缺陷,導致他們在面對數據驅動的對手時顯得力不從心。
現代足球的成功,依扙數據對戰術的優化。在利物浦,高普(Jürgen Klopp)本身是個直覺型、經驗型的領隊,但在加入紅軍後,跟球隊的數據團隊卻發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懂得利用數據來設計高壓逼搶和定位球策略等調兵遣將的戰術,打出他那獨步天下的「重金屬足球」。而在曼聯,球會上下的營運缺乏數據支撐,頻繁更換教練導致戰術風格反復變更,缺乏數據驅動的長期規劃更使球隊難以形成穩定的行軍步陣。
曼聯數據應用的缺失或可歸因於治理層的缺失。與芬威體育集團(Fenway Sports Group)為利物浦建立的數據驅動管理結構相比,曼聯的高層決策顯得缺乏前瞻性,缺少對把數據轉化為競爭優勢的結構性支持。大股東唯一的抗辯是:「我家花錢毫不手軟,現在球會沒有得到什麼,你能拿我怎樣?」
傳奇是過去式!
我在《偷魔》書中描述費格遜晚年雖在2008-13年間領導球隊再攀高峰,但其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他個人的魄力和直覺,而非數據。這導致球會在後費時代,缺乏天才教頭之下,無法適應數據驅動的新環境。當時我寫道:「這幾年……費老自己……現場督師、調兵遣將,以及在場外……上上下下的駕馭,可是,這些制勝的要素,並不是找某一個人、在某一天、做某些事便可以輕易複製的……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才有這些成績……但同時對未來感到擔憂和恐懼,怕哪一天自己……退下來,球會成績一落千丈……」
想不到8年下來,這幾句話,也許頗中肯地綜合了為何2013年前紅魔是所向披靡,之後卻成為褪色戰將;昔日對手每遇奧脫福總是心驚膽顫、未打先輸,現在卻是滋油淡定,人人都像在公園散步般。
如果之前紅軍的復興路是三十年的話,紅魔走了才不過三分之一的路!
原刊於《足球周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