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6:25:0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劉洋:港府發債水平健康 加稅削赤多是高債國家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曾分析財赤因由的香港大學副教授劉洋認為,去年政府經營帳目下的非經常開支佔比回落至個位數,屬正常水平,略降開支就能解決政府經營帳目。劉洋亦引述有學術研究發現,世界各地百多個財政整合計劃,加稅削赤的國家多處債務高階,而香港的發債水平健康,情況不同。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6日發表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劉洋認為整體而言,新預算案屬預料之中,香港的財政狀況亦健康安全。政府審慎處理財政預算,「非常精心計算,不用太擔心」。

去年預算案預測過於樂觀,土地收入不如預期,今年預算案慢慢恢復。劉洋形容政府行動很快,採取措施後,去年開支低於預期,由7760億降為7540億港元。除了公眾關注多了,形容警惕性增長很多是好事。

政府經營帳目開支方面,劉洋對政府控制和減少日常開支感樂觀,因為過去幾年因疫情和反修例示威等導致經營帳目旗下的非經常開支暴增這核心問題已然解決。劉洋指2020年時,政府經營帳目旗下的非經常開支佔經營帳目的35%,過去幾年成為赤字一大關鍵來源,至去年就降回6%的單位數正常水平,所以政府經營開支再略降就能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劉洋對政府控制和減少日常開支感樂觀。(香港大學提供)
 

加稅削赤的國家多處債務高階

劉洋亦提到另有學術研究發現,其他國家自80年代開始,在赤字逾百億時推行的181個財政整合計劃(fiscal consolidation exercise)所採取的行動,基本上可歸納為三大類政策,而這三類分布都算是平均的:減少政府開支佔46,加稅是74,減少如養老金、派糖、免稅等轉移支付佔61。

而這些國家的債務都已處於很高的階段,大多數更是一直是徵收高稅率,從未經歷或享受過低稅率。劉洋說這反映這三類政策不完全是為要解決赤字,而是旨在令收入穩定,當中小部分則透過財政盈餘削赤。

加速項目發展 宜早不宜晚

展望未來,要修復地緣政治等影響,劉洋指跟之前的非經營性開支問題不同,並對賣地收入感到悲觀。不過,劉強調增加非經營帳目開支,加快提前項目發展長期來說是好事:「開發程度低的項目要做到產生紅利,需要時間投入,宜早不宜晚;且可以發債補上發展所需資金,按時能還上就成,同時有興趣購買債券的投資者很多,喜歡鎖定的穩定高收益。」

政府計劃數年內發債總額增至6900億,劉洋認為只是佔本港全年GDP的16.5%,相比其他國家的發債比率,仍算是非常低,也健康安全:「如以此步伐發債,要20年才達其他國家的發債比率水平。」加上政府有逾5000億儲備,一如市民銀行戶口有儲蓄,大家也會同時用信用卡消費,買樓做樓宇按揭等借貸行為,能賺錢還上就可以。

劉洋指是政府花錢時要綜合考慮到對社會和經濟等利益,能把好處輻射到別人和社會;而市場去做的,就只是考量私人和公司的利益。北部都會區這類發展就是政府要去投資;放諸大學科研項目要變成現金收入是困難過程,也就需要政府資金支持,提供基礎科研和設施,以及吸引人才。

不過,劉洋強調政府不要投資「風險企業」,不是要與私人企業分利,而是做彌補角色,在最開初市場不願提供投資時作基礎投資。「香港一向是小政府,要繼續保持好」。

相比而言,劉洋認為香港的《財政預算案》是穩定、「特別健康」,強調削赤還是靠經濟增長去達成,政府的角色最好保持在做好基礎和建設,吸引人才願意留下來,「製造有火花的環境,提供支援措施,如稅務優惠,能幫助推動經濟增長就做」。

地方債城投債 發債推動浦東發展

至於一些法定或公營機構,如機場管埋局和市區重建局,近年紛紛利用政府背書的地位,自行發債,是否應視為政府發債額的一部分,劉洋引用內地地方債和城投債的效益,認為這不影響發債以投資好的項目的優點,「項目好就會帶動經濟增長,收入和就業機會等都會上升」。

劉洋說內地早年以地方債為融資平台,幫助開發和增加資產,不記在政府帳目內,不受公眾監督,後來有失控情況。不過,港府現在發展的項目如北部都會區自有其推進標準,也見到輿論監督,香港不太可能出現發債失控的情況。「當年上海浦東開初發展時,政府沒有資源,首度推出新設的城市投資債來融資,令浦東由爛地泥土發展成事,現在的輝煌,可見城投債的重要。」

在發債的實際計劃方面,劉洋建議債券收益的計算宜簡單,不宜複雜,特別是希望讓市民有機會認購的個人零售債,易於理解計算方法會較易讓市民建立信心入手;與通脹掛鈎的債券在高通脹時很受歡迎,低通脹情況就反應不佳。

去年底政府發行首批的基礎建設零售債券反應不佳,是通脹掛鈎零售債面世以來首次出現認購不足情況,市場認為3.5%底息未算吸引。

在發債的實際計劃方面,劉洋建議債收益的計算宜簡單,不宜複雜。(灼見名家圖片)
 

抓大放小 工作增加 公務員不需減薪

劉洋指公共財政應以「抓大放小」的原則考量。諸如近期討論聚焦點削減2元長者交通優惠,其實帶來的是長者更多機會參與社交和工作,有助身心健康,佔用的實質資源亦不算太多,而且「相對世界其他地方,香港的福利少」,太花時間人力鑽研和實行削減機制,可能更不划算。

至於一直有要求公務員隊伍減人手減薪,劉洋指香港公務員開支不是佔GDP太高比例,不主張公務員減薪:反正要推很多新發展和政策,「事情增加了,收入就是減了,變相算是減薪了,而且降薪影響工作積極性。」

至於與鄰近地區發展融合,劉洋表示香港與深圳是競爭和互補並存,雖然事實上兩地很難一齊投資和推動項目分利,但新的《財政預算案》也看到加強跟大灣區合作的想法。上層更多探索合作,創造更多需求出來,民間有需求合作,自然會合作。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