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從小打好品德教育的基礎,對幼兒影響深遠。幼兒時期是孩子品格塑造的關鍵階段,而這個過程不能單依賴於課堂上的教學,還需要從生活中的實踐來進行教育。
香港明愛的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着重將美德與品格在生活中具體呈現。屬下的沙田幼兒學校和崇德社幼兒學校,將品德教育與社區的互動互相結合,為孩子們精心搭建了體驗的平台。
寫感恩卡贈巴士司機
去年12月,沙田幼兒學校舉辦一個名為「感恩愛心互傳遞行動」的活動,鼓勵幼兒在感恩月中嘗試表達感謝、關懷他人,並通過寫感謝卡傳遞愛心。活動的初衷是讓幼兒發現身邊為他們付出的人,並且主動傳達謝意,在互動中加強對「感恩」的理解。
有K2幼兒提出想要感謝每日乘坐那輛巴士的司機,因為每天司機都向乘客笑臉相迎。家長一聽到孩子的理由時,表示自己大受震撼,發現自己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對周圍的環境其實十分敏感,於是這位家長便帶孩子坐巴士,為免阻礙司機駕駛,他們一直等到巴士到達總站,才親手遞出手寫卡片。巴士司機收到卡片也十分開心,更說記得這位每天來乘車的「小乘客」。
這個活動不僅是校內,還將焦點放在社區中的人物身上,除了巴士司機外,住所的保安員、清潔工等,都成了小朋友們感恩的對象。學校希望能在孩子心中種下感恩的種子,通過具體行動,讓那些默默為社會付出的人們都接收到感激之情。
學校的陳淑映主任說,學校一年會舉辦多次愛心和關懷主題的活動,例如讓家長與幼兒一起製作聖誕吊飾、為家中長者製作有聲卡片等。為了讓家長更好地理解、配合及參與,學校專門準備了小冊子介紹,盡可能將活動的資料、素材一次性發放,讓家長更容易嘗握活動的理念和自己的角色與職責。

親訪育嬰院報佳音
而在去年12月的感恩月中,崇德社幼兒學校第一次帶着20個N1班的幼兒,走出校園,進入育嬰院報佳音。
因為服務者也只是2歲左右的嬰幼兒,活動不能設計太複雜,因此校方早前讓這些孩子們練習了三首合唱歌曲,事先也與育嬰院方溝通,安排了空間較大、光線充足的活動場所。活動讓孩子們送上祝福語、輕聲合唱,並向小嬰兒送上小禮物。學校的黃栢淇主任提到,儘管N1的孩子們年紀尚小,初次外出服務、接觸更小的孩子時,都有感到害怕或不知所措,但隨着投入活動,他們的勇氣和愛心便逐漸展現出來。
除了老師的陪伴,活動也召集了多名家長義工,陪伴孩子們一同前往育嬰院,在活動中,這些家長們不遺餘力,落力參與表演,炒熱氣氛,讓幼兒們都克服恐懼。
這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學會如何照顧和關心他人,還讓他們體會愛與被愛的力量,對於尚處於依賴成人的孩子來説,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長契機。

品德教育 有賴家庭和社區參與
這兩個活動的相同特色是,學校不是將品德教育局限於課室內,而是通過設計富有創意的社會互動,將家庭和社區積極納入其中。筆者相信,家長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協助孩子準備活動,又陪伴孩子一同走出校園,與社會中的其他成員互動。透過親子合作,不僅增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讓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成為良好的機會,助他們日後向孩子提供適切的支持和指導。
同時,學校通過活動搭建了一個讓孩子可以表達愛心和同理心的平台,這些特質是幼兒從小就可以擁有的,但需要被發掘、展現和運用。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合作正好促成美事,對孩子的全人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在愛心和同理心之外,同步增強了孩子的品德和社會責任感。
這些在成年人眼中也許只是小事,但在幼兒的世界裏,每件小事都是大突破。幼兒的品德教育也非小事,既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家庭和社會共同的責任。兩所學校的主任不約而同分享說,品德教育應該是持之以恆的過程,愛與被愛的種子在孩子心中一旦種下,就可生根發芽,為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筆者期望這兩個示例能開啟新篇章,成為更多幼稚園及幼兒學校發展品德教育的鼓勵,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