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音樂會令人期待已久,事源香港小交響樂團為它賦予了一個光芒肅然的標題「最愛小提琴──向曼奴軒致敬」。曼奴軒(Yehudi Menuhin)是上世紀殿堂級小提琴巨星之一,除了才華洋溢,還有高顏值。筆者開始聽古典樂的時候,他已獲封為爵士且步入老年,從古典音樂台播放的唱片聽到,他的琴音的確高貴,唯時而美得不可方物,時而弓法充滿嚴重瑕疵,令人又愛又恨。
除此之外,他所創立的Menuhin School of Music更培養過無數天才級的學生,日後很多都成為國際知名的音樂家。筆者當時最感興趣的是,他所寫的小提琴教學書,竟有教人怎樣去清潔小提琴!曼奴軒學院的弟子之中,亦包括本港的著名演奏家,而數到他和香港的緣份,莫過於80年代末與龐信(Richard Pontzious)在港成立亞洲青年管弦樂團。
弦樂大檢閱
今次小交打出這張亮麗的紙牌,帶頭人當然是與曼奴軒有師徒關連的樂團首席格德霍特(James Cuddeford)。他的琴音亦傳承到在英國古典樂氛圍下,學習到的高雅漂亮氣質,過往不只一次指揮小交演出。但這場音樂會的主角,卻是他在曼奴軒音樂學院的同窗──小提琴家薛高維茨基(Alexander Sitkovetsky)。薛高維茨基在港演出的這個星期,還有在其他音樂會中演出,筆者會在其他文章中再作評論。
音樂會的構思,根據薛高維茨基所說,選擇的作品都是少年時在曼奴軒學院所學過的。除此之外,令人目不轉睛的是樂曲全部以弦樂為主,這更是將音樂總監柏鵬(Christoph Poppen)上任以來,重點改革弦樂組音色與技巧的一次大檢閱。分別只是,最後到底是不同學院派出來的德國聲、英國聲,還是只帶本地口音的香港聲呢?

音樂會一開始,薛高維茨基就領奏難度甚高的艾爾加(Elgar)《E小調弦樂小夜曲,作品20》。薛氏代替格德霍特帶領小交,預備工作應該做得非常足夠,所以臨場上只是間中提點一下落拍而已。其實由樂曲開始不久,整個弦樂組已進入最高狀態,聲部之間的平衡非常平均,色彩厚渾但通透。最驚人的一幕大概是第二樂章,樂團可能因為已經建立了非常優秀的音色與音量控制基礎,所以毫無疑問就只剩下樂師與音樂之間的心靈溝通。筆者這幾年聽過小交不同的演出,但當晚這個樂章的演繹,弦樂音色之美,與演繹樂曲的動人程度,非筆墨所能形容。
聲部各自之內的和諧、與不同聲部之間的對話,加上對於樂句呼吸的掌握,可說令整個大會堂音樂廳都充滿着漂亮而悠揚的和聲,以及由演奏樂器所釋放出來的甜蜜「歌聲」。當晚小交的演出甚至比網上能找到、由更具權威的世界級英國室樂組合,更能帶出作品本身的浪漫底氣,更具有超強感染力的殺傷力。或許,這真的是薛高維茨基曾在曼奴軒音樂學院學習的一個倒映,將英國風情與英國樂團的音色,一併灌輸到香港的樂團身上。
單憑這個樂章的演出,已足以代表小交弦樂組的水平了。承接着良好的思維與氛圍,第三樂章依然像精品一樣呈現於觀眾面前。在薛高維茨基的帶領下,小交的確能夠展現出英國樂團弦樂組典型的圓潤豐厚、如流水一樣的連綿色彩。樂團在這首樂曲的表現,的確遠遠超出了預期!
帕努夫尼克《小提琴協奏曲》
薛高維茨基在帕努夫尼克(Andrzej Panufnik)所寫的當代作品《小提琴協奏曲》中擔任獨奏,他與曼奴軒都曾為這首樂曲錄音。薛高維茨基的琴音相當漂亮,所有基本功都非常標準、演繹自然,大概熟能生巧後就能那麼隨意,發出極之上乘的音色,亦小提琴共鳴的音量發揮到完美極致。即使在對比極強的高音和低音弦的高把位上,他都能夠發揮出不同聲區的獨特色彩。
在這首帶點無調性色彩的樂曲中,薛高維茨基依然能夠憑着變化甚多的琴音,運用非常高明的揉音與運弓技巧,塑造出較容易理解的傳統浪漫色彩,將樂曲的和聲寫作及與樂團之間的穿梭,變成一首動聽的樂曲,雖然有異於正常的想法。相比他完美無瑕的錄音,筆者認為當晚的演出更具自然美。小交弦樂組也營造出一個準確的背景節奏與和聲,給予薛高維茨基,合作上已可說相當不錯了。

巴赫《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
未欣賞這場音樂會時,筆者本來對巴赫(J. S. Bach)《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期望較高。畢竟薛高維茨基與格德霍特是同窗,兩人在同一所學校學到的作品一起演繹時會怎樣呢?令人相當期待。不過,當晚的效果卻只是一般。對於作品的對位與對答,當晚兩位獨奏、與樂團之間的交流,或樂團聲部的統一,感覺上較為混亂,所以和聲的質感與旋律的主線條的分明感,整體上都較差,這在第一樂章已能發現。
不過,第二樂章中兩位獨奏在刻意營造簡單而直接的線條,效果反而不錯。擔任持續低音(Basso Continuo)的三位樂師──大提琴首席張培節、低音提琴首席永井雅美(Masami Nagai)及演奏古鍵琴的鍵盤首席朱偉恆,線條塑造非常漂亮,令和聲的流動性增加不少靈活的感覺,相當典雅的演繹,在襯托兩位獨奏小提琴家的氛圍上,毋疑很成功。
其實整體來說,兩位小提琴家在這首樂曲中都過分禮讓,沒有鮮明的氣場,既沒有給予樂團成員一個明確的方向,兩人之間的你來我往也不明顯,所以造就了令樂團產生混亂的機會,這令人感到相當意外。
巴托克《戲遊曲》
在巴托克(Bartok)的《戲遊曲》(Divertimento for Strings)裏,薛高維茨基再次擔當首席。對於這首無論層次及旋律都較難以捉摸的作品,筆者認為樂團在整齊度與和聲的準確度,已令人相當滿意。當中在樂團合奏或聲部首席的重奏環節裏,整體上都非常順暢。基於作品的風格與音樂語言,對筆者來說都不太熟悉,所以從技巧方面來說,當晚樂團的表現已非常好。
這場音樂會請來薛高維茨基,與格德霍特一起對弦樂組進行操練,整體上當然未算全無瑕疵,但在能夠跳出框框、進入一個新的維度而產生驚人效果方面,的確成績斐然。或許應該說,在這場演出裏,我們看到小交弦樂組,將自己化身成典型的英國樂團,在音色與美學有相應要求的時候,可謂全無難度。
註:作者評論節目為2025年1月18日香港小交響樂團,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最愛小提琴──向曼奴軒致敬」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