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準確點,是69年前。1956年6月12至16日,第三屆東南亞電影節在香港舉行。活動由東南亞電影製片人協會主辦,首屆在東京舉行,來到香港這一屆,參加協會的地區增至八個,該電影節後易名亞洲影展。
該次活動乃城中盛事。彼時,此時,對「盛事」的想像類近,大會主席陸運濤在閉幕演說時,指大眾印象最深的是開幕煙花綻亮。活動設競賽項目,24部劇情長片、10部紀錄片參賽,該批影片於6月12至17日,在皇后及平安兩院放映。原來代表香港的三部電影,開幕前《娘惹與峇峇》退出,餘下《驚魂記》及《長巷》,三部均為國語片。

華南影帝護粵語片
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電影節的開幕典禮外,翌日更於「督轅」(編按:昔日的港督府別稱)辦園遊會,招待境外來賓及本地影人,包括粵語片影圈的吳楚帆、李晨風導演等。期間吳氏向記者申訴電影節把粵語片拒諸門外,實屬不公,並披露去年(1955)第二屆他演出的《人道》申請參展未獲接納,這一屆其《斷鴻零雁記》又被拒。報道形容他「憤憤不平」。
此時流傳電影節的宣傳人員指活動採用自行報名制度,但粵語片業界沒有遞交申請書。吳氏旋即以個人名義召開記者招待會,強調「不能不作一申明」。他指活動開始前個半月,已拜訪大會秘書長,動議讓《斷鴻零雁記》參加,獲對方答允處理。隨後對方公幹後回港,告知該片遭大會拒絕,但原因未明。吳氏困惑既已向秘書長提出,卻不作算,還提出要遞交申請書,深感大會處事竟「如此官式」。
他續指這次代表香港的三部片來自邵氏兄弟、國際及亞洲三間公司,但參展影片是代表香港而非公司,理應經遴選、淘汰來定奪。對於香港的粵語片遭限制,他說:「謂為『未有粵語片申請』,誠是抱憾之至……粵語是上千萬人的語言,粵語片產量,數達200多部,粵語片水準也決不會低於日本或東南亞任何國家。」他解釋沒有再向大會據理力爭,一來距離開幕日子已近,即使獲准,亦沒時間做準備,同時「鑑於羅明佑先生去屆赴星參加時所受之不公平待遇」。說的是1955年羅明佑帶同其監製的《人道》赴星洲(新加坡)參加電影節。

筆者曾在網誌淺說此事,網友回應時列出當年《南洋商報》的報道,顯示羅明佑確已攜片抵星,安排了試映,更獲報章採訪。網友問:究竟發生了何事?
星洲參展波瀾暗湧
該屆電影節於1955年5月14至21日在星洲舉行,查該期間的英文報章《星洲虎報》(Singapore Standard),未有發現,僅見邵氏兄弟公司經營的首都戲院及國泰機構經營的奧迪安戲院,於17至19日選映部分參展電影,但未見香港片。至於《星洲日報》也刊出該等廣告,5月17日該報還報道羅明佑攜《人道》到來「參加第二屆東南亞影展」,並「已訂期今天下午二時在國泰試片室映出評閱」。
該年5月9日《工商日報》已公告香港有三片參展,同月11日,香港代表團赴星,吳楚帆特地到機場送行,翌日《工商日報》刊出他與各人的合照,註明參加影片三部:《人鬼戀》、《人道》及《楊娥》。5月22日《星洲日報》報道電影節閉幕時,亦指香港有三片參展。由此三到彼三,中間似乎有所「微調」。

5月14日《華僑日報》報道,邵氏公司代表於11日赴星時(即上述代表團),帶同《人鬼戀》及《梅姑》出賽,並稱「查《梅姑》之參加,係較後始決定者。」該報在12日的報道未提及此事。最後,《梅姑》的蕭芳芳獲最佳女童星獎,《人鬼戀》得了最佳美術影片特別獎。按前文後理推測,最後的三部參賽片是《人鬼戀》、《梅姑》及《楊娥》。《人道》雖抵星參展,卻非參賽。
此乃揣測,期間有何不公平待遇,未知。22日《星洲日報》的閉幕報道只提到泰國有一片未及運抵,沒提及抽片。同日《星洲虎報》報道羅明佑將以牧師身份出席電台節目,也未談及任何突發事件。羅氏監製《人道》時,既是真光戲院的主人,也是牧師,已鮮少沾手製片。羅氏祖籍廣東番禺,當年其聯華影業公司在上海舉足輕重,旗下紅星阮玲玉也是廣東人。那時羅氏在製片上也有過語言的掙扎──該續拍默片,還是轉拍聲片?來到《人道》時,按《南洋商報》的訪問引述,他認為「在中國談電影……最後的歸結還是以國語片為基本對象。」
《人道》與影展擦肩而過,正值冷戰時期,探究原因,且聽吳楚帆向記者申訴時的質詢:「是不是政治?是不是影片質的標準?是不是人家的片子比粵語片好?」吳氏捍衛粵語片,展示對其藝術工作的熱誠與自信。粵語既是方言,欠正統地位,難免被推向次席,即便寫作,也有論者歸咎為文筆壞的元兇,一如筆者的文字,常被取笑帶「粵味」。
我無法申辯,既是粵人,露底難免,但我手寫我心,自欺真情流露。曾寫過幾年劇本,嗰、嘅、啩、啦都用得熟,卻不附和悉數入文,畢竟障礙閱讀。但從文化角度看,相較於全盤規範,適量點染粵韻,也不失趣味吧!請諒道來阿Q。
作者簡介:
黃夏柏,生於澳門,在香港完成專上課程後,從事媒體工作,現職自由撰稿人。著有《憶記戲院記憶》、《香港戲院搜記》、《紙媒港故.影戲閒情》、《電視歡樂.今宵再現》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