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報道說根據日本觀光局的數據,中國大陸與香港遊客名列日本國際觀光客源的第一與第五位。該報告理所當然地將「貨幣匯率優惠、深厚歷史文化與貼心服務」列為吸引觀光客的重要原因。反觀來自中國海關的外國遊客統計,近月雖然有點微升,但整體的場面卻顯得冷清得多。這種旅遊報告的溫差,其實正好反映了兩國在私募併購股權(PE)與創投(VC)領域的此消彼長:一邊春風得意,另一邊卻頗顯謹慎。
櫻花盛放
先看日本,2024年的日本私募與創投領域可謂達到了歷史高峰,不僅交易量創新紀錄(3倍!),投資標的也從二代企業傳承到新創科技項目,百花齊放。導火線之一是長期走弱的日圓與微幅上調的利率,讓「外國觀光客」或「國際PE投資者」,以更優惠的「匯率票價」買下日本公司的股權「紀念品」。同時,日本本土企業在面對全球化壓力下,積極釋出更多併購與合作機會,猶如向遊客掛出「熱烈歡迎」的燈籠。這一套雙向利好,推動了日本併購(M&A)市場的空前繁榮。
先要信、才有希望
反觀中國,據我手上截至去年11月的資料顯示,年化的2024私募市場交易規模與宗數都顯示將達到近年最低點,衝擊尤其嚴重的是創投領域。在此領域,國際投資者參與的交易金額佔比,從2018年的50%急降至2024年的13%左右。結果,許多新創公司的估值一路下滑。或許正因如此,人工智能與生命科技等具高成長潛力的領域,仍能吸引部分資金進場,甚至出現令人垂涎的大額交易。
對「旅客」而言,如果他們對當地旅遊景點沒有「信念」,往往就不會久留;同理,投資者若對中國市場前景心存疑慮,也難以投入真金白銀。然而在此灰暗的大環境裏,私募買斷交易卻是難得的亮點,雖然總量遠小於創投,但至少吸引到部分「遊客」繼續逗留。這些投資者往往先要相信,才願意「長期擁抱」,盼能在未來獲取回報。
以上兩地私募業的真實寫照也許就如同《雙城記》般的反差,進一步說,或許在市場盛極而衰、衰極而盛的循環中,日本與中國最終都將回歸均值;但在2024年裏,日本顯然扮演了人潮洶湧的熱門觀光地,而中國則是遊客心存觀望的潛在旅遊景點……之一。對於擁有冒險精神又不失慎思的「旅客」──也就是那些全球資產配置者而言,這兩個國家未來的投資路徑,就像賞櫻與看長城一樣,風景各異,卻都各有期待。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