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第一次當選美國總統後發起的貿易戰,矛頭主要針對中國;但這次他再上台,貿易戰卻是跟全世界打。特朗普要求財政部、商務部等開始研究對所有貿易伙伴實施對等關稅。貿易戰有什麼結果?數字說明,特朗普上一次對華貿易戰無扭轉中美貿易形勢,美國對華貿易仍錄得赤字,企業也沒有大批回流美國。事隔八年,當前這場全球貿易戰又會有什麼結果?
2月13日特朗普簽署名為「公平與對等計劃」(Fair and Reciprocal Plan)的總統備忘錄,下令全面檢視美國貿易伙伴對美的不對等措施。他接受訪問時說決定徵收對等關稅:「任何國家對美國徵收的關稅,我們都會向他們徵收,不多也不少。」按照對等關稅原則,發展中國家如印度、越南、巴西等都會受重大打擊;跟美國有龐大貿易往來的如中國、歐盟、日本、韓國等也會同樣遭殃!
特朗普競選期間曾表示關稅「是字典裏最美麗的詞語」。之所以有此一說,是因為特朗普盤算的經濟政策有三大目標:促進美國經濟增長、保障就業和提高稅收收入,都是以關稅為手段。若說他第一次任內對華展開貿易戰,是帶有強烈政治目的,主要是打壓中國發展、要重創大陸經濟,現在第二次任內他以無差別方式向各國加徵關稅,目標已不單在對付中國,政治動機似乎也不是主要考量,首要仍是着眼於經濟增長和就業。

特朗普首任內貿易戰無功而還
美國產業空洞化始於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大量產品由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入美國。結果美國製造業人數由當年近1700萬,到2016年已降至1200萬。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中美貿易也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中國產品大量湧入。美國人當時的笑話是,在美購買任何物品的標籤都註明是「中國製造」,其結果是中美貿易令美國出現高額貿易赤字。特朗普重返白宮後關稅戰第一回合,就是衝着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這三大貿易對手。
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目的之一是減少美國外貿赤字,並從外國「奪回」製造業工作崗位。然而事後證明這兩個目標都如鏡花水月,並無結果。在首個任期內,特朗普政府無法扭轉美國貿赤,反而在他任內貿赤增加了25%。以戰而論,美國在貿易戰是敗下陣來。
至於製造業職位,在奧巴馬年代,美國製造業人數的增長已非常緩慢;特朗普任內製造業人數增加了50萬,但比起全美1.65億勞動人口,這個增長微不足道。即使這50萬個職位是受惠於貿易戰,唯也無法抵消其帶來的其他經濟損失。
另一例子是2018年特朗普為保護美國鋼鐵業,對進口鋼材徵收25%關稅。但到2020年,美國鋼鐵業總就業人數為8萬,仍低於2018年的8.4萬人。經濟研究顯示,關稅對美國鋼鐵業的就業並未帶來明顯好處(〈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會損害美國消費者嗎?〉,2025年2月3日BBC)。
在第一次任內對華加徵關稅時,特朗普公開表示關稅稅款會由中國支付。言下之意是關稅可以懲罰中國。唯事實證明,特朗普的說法完全錯誤。港大經管學院一篇文章〈回顧中美貿易戰〉(2021年2月3日),引述芝加哥大學和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指美國徵收20%關稅時,外國企業只把售價壓低1%。換言之美國進口商或消費者要承擔餘下的19%額外關稅!
當年中美貿易戰,美國從進口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收入達660億美元(但這些屬國內稅,大部分由美國進口商支付);而中國反制,對美國農產品也實施關稅。特朗普政府為安撫農民,曾多次向農民提供補貼,達610億美元,大幅抵消了政府從加徵中國貨關稅得到的660億美元。貿戰之下因關稅增加,入口貨也會相應加價,令物價上漲,通脹壓力大增,所有美國人都受影響。
明知第一次任內貿易戰無功而還,為何第二次任內特朗普仍要重施故技?主要原因相信是他希望藉貿易戰重塑全球貿易規則;而很明顯,新貿易規則是以維護美國利益為主要考量。現今世界的貿易框架和議事機制,主要是世貿組織,唯世貿近年已無法發揮作用。中國在2018年把貿易戰問題交世貿仲裁,理由是美國關稅稅率遠高於世貿的承諾。世貿裁定中國勝訴,但最後不了了之,世貿對美國違規無能為力。這次若有國家不滿美國加徵關稅而向世貿投訴,相信也不會有任何成效。

面對新形勢 中企或要另謀對策
這次特朗普向各國加徵關稅,針對的是世界各國,唯中國會面對更大壓力,因過去應付美國關稅的方法未必能再用。2018年美國對中國進口太陽能板徵30%關稅,當年中國的應對方法是太陽能板製造商大批轉移往越南、泰國、柬埔塞等東盟國家生產,然後轉往美國,避開特朗普政府的關稅。現在向全世界加徵關稅,美國就可逐國審查,那些搬廠往其他國家生產的中國企業,美國也可以用關稅對付它們。面對這個新形勢,內地企業也許要再謀對策。
除了把生產線轉移到國外,中國應對美國貿易戰的另一方法是加強科技研發。從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摩擦,美國除了對華加徵關稅,也針對中國的技術企業。美方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制裁華為、中興等科企,限制它們購買關鍵技術,或限制其在美的商業活動。進入2021年,特朗普雖然下台,但美國繼續實施技術封鎖。新形勢底下,中國開始發展自己的技術體系,希望突破美國的封鎖挑戰。其中,華為開發鴻蒙操作系統,就是用以抗衡美國對Android系統的限制。
中美AI交鋒 中國製造須有新內容新策略
2021 年,中美對抗開始由貿易戰上升為科技戰。美國出台《2021年安全設備法》,以阻止中企在美國監管機構取得新的設備牌照。中國的對策是加大支持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國產化生產技術和標準,在科技領域跟美國正面交鋒。中國應該明白:要在國際貿易上領先,必須由科技帶動,增加自己競爭力。
相比之下,美國打科技戰的經驗遠多於中國。上世紀40年代,美國壓倒德國率先製成原子彈,結束二戰。到冷戰時期,美蘇太空競賽,最終以星戰計劃擊倒蘇聯。到了日本冒起,美國在半導體產業跟日本競爭,最後也壓倒日本。對於打科技戰,美國是老手。這次與中國交鋒,主戰場是人工智能(AI)。
美國本來在AI方面遙遙領先全世界。直到DeepSeek冒起,Alphabet首席投資官Ruth Porat才公開表明,美國在AI領域的優勢並非永恒,中國在某些基礎能力已迎頭趕上,威脅美國的龍頭地位。DeepSeek的成功,反映美國這幾年遏制中國AI技術發展無功而還。
「中國製造2025」計劃今年期滿。該計劃是在2015年5月8日提出,目標是推進中國由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其提出的項目包括機械人、航空裝備、新能源汽車等十大領域;AI、半導體等並未納入。2025年,「中國製造」應要注入新內容、新策略、新項目。
削教育資源乃短視劣招 特區政府須三思
習近平主席周一在北京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表示「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外界演繹這次座談會是向民企大派定心丸,粉碎早前內地流傳「民企將退出歷史舞台」的說法。然而更重要的是,出席座談會的民企主要來自智能製造、數字技術、綠色能源等科技型企業。潛台詞很明顯:這些都會是中國下一階段重點發展的行業,它們主要是民企中的科技企業。
科技發展最關鍵的是人才。當前地緣政治局勢下,引入外國尤其西方國家的人才,香港是獨一無二的窗口,也是中美科技戰裏國家的重要橋頭堡,為國家連接世界人才庫、輸入國際專才。香港教育領域尤其高等教育,是香港的獨特優勢。現在政府財政緊絀,有人主張削減教育資源,這是短視且看不清香港重要作用的劣招。特區政府必須三思。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